基本資料
中文名:林海音
別名:林含英
國籍:中國
出生地:日本大阪
出生日期:1918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2001年12月1日
職業(yè):文學(xué)家,作家
畢業(yè)院校:北京新聞??茖W(xué)校
主要成就: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 終身成就獎 《城南舊事》:五四獎“文學(xué)貢獻獎”
代表作品:《曉云》、《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
籍貫:臺灣苗栗
祖籍:廣東蕉嶺
人物經(jīng)歷
林海音,1918年3月出生于日本大阪絹笠町回生醫(yī)院,1921年隨父母返回臺灣,1923年又隨父母遷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過,其著名代表作《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對其童年往事的回憶。
林海音的成長歲月與大半五〇年代作家相同,都經(jīng)過舊時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熏陶。林海音16歲時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xué)校,在學(xué)期間一邊讀書一邊當實習記者,19歲畢業(yè)即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跑婦女新聞。
1948年11月,林海音在三十歲時回到臺灣。1953年受聘于《聯(lián)合報》副刊,擔任主編一職。任職期間(1953-1963),林海音以敏銳的文學(xué)觸感發(fā)掘了相當多的人才,且重視臺灣本土作家,如林懷民、黃春明、鄭清文、鐘理和等。此外,還鼓勵日據(jù)時代停筆的老作家,例如楊逵、鐘肇政、文心、陳火泉、施翠峰等執(zhí)筆再寫,是推動臺灣文學(xué)的重要推手。在此期間,林海音自己也出版了其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樹》、第一部長篇小說《曉云》、自傳
個人生活
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為臺灣苗栗縣頭份鎮(zhèn)人,祖籍廣東蕉嶺;母林黃愛珍為臺灣板橋人。林海音是家中長女,下有二妹秀英、三妹燕珠、弟弟燕生、四妹燕瑛、五妹燕玢、么弟燕璋。其父林煥文先生于1931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44歲;1932年其四妹燕瑛(6歲)去世,么弟燕璋(3歲)去世。
林海音在京期間,因工作之故,認識了一生的伴侶、《世界日報》編輯夏承楹,兩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禮堂結(jié)婚,為當時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后住進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1948年11月,林海音與夏承楹攜三個孩子、母親黃愛珍及弟弟燕生、妹妹燕玢返回故鄉(xiāng)臺灣。在臺兩人又生育了一個孩子。
1983年,林海音之母林黃愛珍女士于去世,享年81歲;
1988年8月在香港,林海音與分離37年、留在上海的三妹燕珠會面。
主要作品
林海音本人的創(chuàng)作豐收期,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總共寫了四部長篇小說:《曉云》、《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說集:《綠藻與咸蛋》、《婚姻的故事》、《燭芯》,產(chǎn)量十分可觀,具體見下表:
時間
作品名稱
出版社
1995年
《冬青樹》
臺北:重光文藝
1957年
《綠藻與咸蛋》
臺北:文華
1960年
《城南舊事》
臺北:光啟社
1960年
《曉云》
臺北:紅藍
1963年
《婚姻的故事》
臺北:文星
1965年
《燭芯》
臺北:文星
1965年
《金橋》
臺北:臺灣
1966年
《蔡家老屋》
臺北:臺灣書店
1967年
《孟珠的旅程》
臺北:純文學(xué)
1967年
《春風麗日》
香港:正文
1967年
《我們都長大了》
臺北:臺灣書店
1967年
《不怕冷的企鵝》
臺北:臺灣書店
1968年
《薇薇的周記》
臺北:臺灣書店
1971年
《春風》
臺北:純文學(xué)
1971年
《狡猾的老貓》
臺北:純文學(xué)
1971年
《中國竹》
臺北:純文學(xué)
1972年
《窗》
臺北:純文學(xué)
1975年
創(chuàng)作特點
林海音的作品,顯得特別,有其特質(zhì)和與眾不同的風格,是由于她更固執(zhí)地把題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細致的觀察來塑成一個世界;時代的推移,社會的蛻變,世事的滄桑,皆透過女人的心身來尋覓表現(xiàn)??梢哉f,她筆下的女人幾乎沒有一個是善終的;這意思是說,她所描寫的女人皆嘗過失望,愛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沒有一個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雖然這些女人并不缺乏生活上的歡樂或賴以生存的愛情,但她們?nèi)允遣恍业囊蝗?。不過,幸福是什么?它在那兒?幸福不過是虛渺的幻覺?抑或一只青鳥?這是頗值得思索的。然而,以世俗的觀點來說,林海音所雕塑的女人映像,皆面帶憂戚,在酸苦的不幸中翻滾的女人;好似圍繞她們周圍的,命運造成的冰壁,冷森又殘酷,顯然她們是一群被虐待者。(文選自《葉石濤:林海音論,《臺灣文藝》5:18》)
《城南舊事》不論從那個角度閱讀都是很好的作品,有人說它是女性作品,因為里面的主角,比如惠安館里面的秀珍、宋媽,
獲獎記錄
1956年
獲第二屆扶輪社文學(xué)獎。
1982年
《城南舊事》被上海制片廠拍成電影,由吳貽弓導(dǎo)演,該片多次獲得國際影展大獎。
1990年
因主編《何凡文集》,獲圖書主編金鼎獎。
1995年
《城南舊事》繪圖本出版(共三冊),獲《中國時報》開卷版最佳童書、《聯(lián)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童書、金鼎獎推薦獎。
1999年
獲頒第二屆五四獎“文學(xué)貢獻獎”
《城南舊事》德文版獲瑞士頒贈“藍眼鏡蛇獎”。
2000年
五月四日,中國文藝協(xié)會頒贈“榮譽文藝獎?wù)隆薄?/p>
注:本表資料截自參考資料中的人物年表。
人物評價
林海音擅長于表現(xiàn)“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新舊交替時代女性的愛情婚姻問題。她的筆,近乎固執(zhí)地游戈于這一領(lǐng)域,不斷地挖掘、探索、思考,努力地從愛情和婚姻這一面古老的鏡子里,反映歷史的變遷與時代風云的起落,或正面、或側(cè)面地映現(xiàn)出清末民初直到抗戰(zhàn)以后中國社會的風貌,構(gòu)成了一部近代以來中國婦女的婚姻史。在這部形象的婦女婚姻史中,她寫大家庭里妻妾的復(fù)雜關(guān)系、小妾的卑下地位;寫烈婦貞女們不可為人所道的苦惱;寫被遺棄的女人的凄清哀怨;寫包辦婚姻下的扭曲心靈;也寫從舊道德里掙扎出來的女性的甘苦。這些題材和人物,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并不少見,從許多前輩大師如魯迅、郭沬若、郁達夫、巴金的作品里,我們不難尋到這類人物的姐妹。但是,林海音有她獨具的藝術(shù)個性。她努力地繼承前輩的文學(xué)傳統(tǒng),又勇于探索,爭取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文選自《韋體文:試論林海音小說的獨特性,《臺灣研究集刊》1986年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