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馬相伯
別名:若瑟馬相伯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丹陽
出生日期:1840年4月7日
逝世日期:1939年11月4日
職業(yè):神父、教育家、愛國人士
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創(chuàng)辦復旦公學 組建震旦大學
人物生平
馬相伯祖籍江蘇丹陽,農歷1840年3月6日(陽歷1840年4月7日)生于丹陽馬家村,其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襁褓間即受天主教洗禮,成為天主教徒,洗名若瑟,亦作若石。5歲入塾讀書,喜探詢天象運行奧秘。12歲來滬,入法國耶穌會辦圣依納爵公學(后改稱徐匯公學,今徐匯中學),繼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清咸豐八年(1858年),全家從鎮(zhèn)江轉至滬定居。
清同治元年(1862年)入徐家匯天主教小修院接受兩年的“神修”訓練。后入大修院學哲學和神學。清同治九年(1870年),獲神學博士銜,加入耶穌會,授司鐸神職。同治十三年,調任徐匯公學校長兼教務,講授經史子集;并兼耶穌會編撰,繼續(xù)研究哲學、數理及天文,譯著《數理大全》等書百卷。
其弟馬建忠為著名外交家。外甥朱志堯為著名實業(yè)家。外甥朱開敏為天主教海門教區(qū)主教。
清光緒二年(1876年),因自籌白銀2000兩救濟災民,反
主要作品
《馬相伯先生文集》
《馬氏文通》與其弟弟所編寫(在紀錄片《大師》中有介紹)
主要成就
1902年11月的一天,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文科教習郭鎮(zhèn)瀛因五班教室內的一只空墨水瓶,遷怒于學生。后幾經波折,校方竟宣布開除五班全體學生。此事引起軒然大波,200余名學生和總教習蔡元培憤然離校,這便是轟動一時的“墨水瓶事件”。該事件與日后馬相伯創(chuàng)辦震旦學院,實現“啟發(fā)民智,教育救國”的理想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從南洋公學退學的大部分學生在中國教育會的幫助下組成了愛國學社,另有20多名學生在蔡元培的引薦下向馬相伯求助。是時,適逢馬相伯正在籌劃辦學事宜。他爽快地接收了這批學生,向天主教會租用徐家匯觀象臺的舊屋作為校舍,并聘請了幾位法國籍神父任教。如此一來,一座新式學校便宣告誕生了。馬相伯還給學校起了個響亮的名字——震旦學院。“震旦”一詞出自梵文,意即中國,在英語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義。由此可見,馬相伯將震旦學院喻作旭日東升,擔負著以教育開啟中國曙光的重任,必將前途無量。
震旦學院成立后,馬相伯
人物評價
國民黨元老邵力子所言:“相伯先生的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
馬相伯逝世后,其弟子于右任敬挽:“光榮歸上帝,生死護中華?!背蔀橐淮?。
馬相伯的一幅照片似乎更加有名:1936年,沈鈞儒、鄒韜奮等“七君子”入獄,馬相伯多方營救。次年七人獲釋后,前往看望馬相伯,合影留念。沈鈞儒在照片上題書“唯公馬首是瞻?!?/p>
這張照片被收入包括中學教科書在內的大小歷史著作,為很多中國人所熟悉。照片上,馬相伯在眾人的簇擁下,端坐正中,盡顯人瑞之相。
后世紀念
1952年,陳毅市長派員陪同馬相伯親屬去越南諒山迎回靈柩,安葬于當時新涇區(qū)(今長寧區(qū)境內)息焉公墓?!拔幕蟾锩敝斜粴В?984年4月6日,遷葬于宋慶齡陵園內。
與震旦、復旦之種種
馬相伯口述王瑞霖筆錄
馬相伯,1840年出生,1939年去世,原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江蘇丹陽人,近代中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父,政治活動家、教育家,為震旦學院、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的創(chuàng)辦人,也是輔仁大學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
教蔡元培與24個學生學拉丁文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我離開京畿,回到上海徐家匯,重新過我的書呆子的生活。當時蔡孑民(蔡元培,號孑民——編者注)先生在南洋公學(即現在之交通大學)任教,要跟我學拉丁文,我告訴他:拉丁文在西洋已成為古董,大學而外,各學校都不大注重,中國學者更沒有學習的必要。無奈孑民先生執(zhí)意要學,說拉丁文為歐洲各國語文之根本,各國語言多源于拉丁,西洋一切古代文化,若果不通拉丁文,那就無從了解。孑民先生的話固然說得正當,然我還以為很難辦到。一來是因為中年而有繁重職務在身的人,學習外國語,若果要指望它有用,那非較長時間不可;二來是孑民先生當時在南洋公學任職,只有一大
馬氏家譜
馬建淑(女)
朱樸齋:
原配諸巷沈氏,一子
繼妻諸巷沈氏,生一子后于1859年去世
馬相伯:耶穌會士,教育家
妻:王氏,子早夭
馬玉章(女)1913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