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范瑞娟
別名:范竹山
國籍:中國
出生地:浙江新昌縣黃澤鎮(zhèn)(今屬嵊州)
出生日期:1924年1月6日
逝世日期:2017年2月17日
職業(yè):演員
代表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孔雀東南飛》、《李娃傳》》、《寶蓮燈》
人物生平
1935年4月18日入龍鳳舞臺科班學戲,由黃炳文師傅啟蒙,工小生。
1936年春隨班到杭州、紹興、寧波、沈家門、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節(jié)前,隨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臺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匯泉樓演出時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薦救場成功,由此當上了頭肩。
1941年7月29日至30日,中國救濟婦孺總會籌募捐款委員會主辦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在上海黃金大戲院舉行,日夜共演4場。劇目有《御筆樓》、《采桂別桂》、《樓臺會》、《楊貴妃》、《恒娘》、《林慧娘》、《販馬記》、《碧玉簪》、《紅玉公》、《貂蟬》、《拾玉鐲》、《女欽差》、《書房會》、《寶蓮燈》、《馬寡婦開店》等。范瑞娟參與演出。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與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5月11日,農(nóng)歷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滬越劇聯(lián)合大會串義演舉行——上海越劇聯(lián)誼會假皇后大戲院,舉辦全滬越劇聯(lián)合大會串,義演3天。
主要作品
范瑞娟唱腔淳樸滋實,穩(wěn)健大方,熱情內(nèi)涵,旋律華采,拖腔豐富,咬字堅實,發(fā)音寬厚,具有男性穩(wěn)健、軒昂的氣質(zhì)。嗓音實,聲宏亮,中氣足,音域?qū)挘莩非髣倓诺哪行悦?。演唱時從不追求單純的舞臺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開掘角色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
范瑞娟戲路極寬,表演上穩(wěn)健大方,質(zhì)樸無華。善演梁山伯、焦仲卿、鄭元和、賈寶玉這類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書生——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賈寶玉這類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書生演繹得溫文而雅;又能把文天祥、韓世忠、李秀成這樣的忠臣良將塑造得鏗鏘剛韌。還善演賀老六、扎西這樣的近現(xiàn)代人物。
范瑞娟創(chuàng)立了越劇流派中的“范派”藝術。唱腔在繼承男班[正調(diào)]的基礎上,吸收了京劇馬連良、高慶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調(diào)和潤腔處理,形成音調(diào)寬厚響亮、咬字堅實穩(wěn)重、行腔迂回流暢的特點,被稱為“范派”。
她與琴師合作,大膽吸收京劇[反二簧]曲調(diào),首創(chuàng)了優(yōu)美、抒情的[弦下調(diào)]。她的唱腔中的[弦下腔]規(guī)范,又獨標一
角色介紹
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梁山伯、《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李娃傳》中的鄭元和、《打金枝》中的郭曖(以上4劇均被上海電視臺及無錫電視臺攝制成電視劇播映)、《祥林嫂》中的賀老六等。
1983年2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唱腔選集》
1989年1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表演藝術》
1999年8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越劇藝術影集》
2003年12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唱腔選集》
創(chuàng)立流派
范派是范瑞娟創(chuàng)立的越劇小生流派。范瑞娟十一歲進“龍鳳舞臺”科班,先學花旦,后改學小生,由于刻苦用功,加上嗓音條件好,很早就顯露藝術才華。1938年1月來上海后,廣泛吸收各種藝術營養(yǎng),勤學苦練,練就較為寬厚的音色。在唱腔和表演上,繼承了越劇前輩小生竺素娥的樸實的風格,并博采眾長,尤其是學習京劇馬連良、高慶奎的運腔特色和唱腔因素,融化于自己唱腔之中。她能自如地運用丹田之氣和頭腔共鳴相結合的發(fā)聲方法,中低音厚實,高音響亮有力,使唱腔凝重大方,富有陽剛之美。
范派唱腔音域?qū)挘善鸱?,長句多,擅長運用抒情性較強的[慢板]揭示各種人物的情感,曲調(diào)顯得華彩而有氣派;起腔小腔和甩腔更具特色,往往通過對唱句尾音的裝飾加花,或把伴奏的過門作為唱腔延伸的手法,使唱腔更深情纏綿。如《梁?!桥_會》中“一路上奔得汗淋如雨”這句起腔的三個腔節(jié),尾腔都通過音調(diào)的加花擴展,使起腔幅度寬廣,音調(diào)起伏回蕩?!读鹤!な讼嗨汀?/p>
師承范派
學生和傳人有陳琦、江瑤、邵文娟、史濟華、韓婷婷、章瑞虹、方雪雯、吳鳳花(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和張志明、張偉忠、韓林根、孟科娟(杭州黃龍越劇團)、陳昕其(杭州越劇院)、陳雪萍(杭州越劇院)、徐銘(杭州越劇院)等,其中以章瑞虹、方雪雯、吳鳳花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