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鄧秀廷
外文名:彝名木呷克底
別名:漢呷丁家惹、丁家阿呷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四川省寧遠府冕寧縣甘相營
出生日期:1889年
逝世日期:1944年7月19日
職業(yè):軍人
主要成就:國民黨陸軍中將、靖邊司令官
原名:鄧文富
綽號:大漢長城
起家階段
因幼時家庭屢遭彝匪搶劫而貧困,未讀書,不識字。從小面黑唇烏,目光如炬,沉默寡言,處事機警。其生活習慣,一如彝族,精通涼山各地彝語方言。人親往來或逢年過節(jié),都按彝族風俗習慣辦事,很得當?shù)匾兔窈迷u。當?shù)匾腿嗽浰较伦h論說:“即使一只麻雀從則俄乃加(小相嶺)上空飛過,都瞞不過丁家阿呷(鄧秀廷),可謂明察秋毫!”幼時先在冕寧楊秀村姑父家放鴨,后回家砍柴侍母。到十七八歲時改做山貨生意,憑自己熟悉彝情,為人好施小惠,生意越做越活。這時家里已有兩戶白彝奴隸(娃子)替他料理家務,后來均成為他的管家。1909年,從爛壩遷到甘相營居住,被人推舉任地方總團。自古小相嶺為成都、西昌往返必經之地(南方絲綢之路),清末民初年間,行人和商旅在此常遭彝匪搶劫和綁架,大道時而梗阻不通。鄧以總團身份插手管理,帶領武裝團丁,護送行人和商賈過山,收取保哨費。數(shù)年之間、名聲大噪,身邊常有百十個人,幾十條槍,成為地方首屈一指的人物。西
中期階段
鄧秀廷要在涼山彝區(qū)編聯(lián)保甲、進一步加強封建統(tǒng)治的想法由來已久。住在大黃山一帶的羅洪家基假支,倚仗人多勢眾,經常搶劫肇事,漢人紛紛控告。1927年秋,鄧帶領彝漢官兵進擊,基假支戰(zhàn)敗投誠,黑彝被驅逐到雅礱江西岸住牧。黑彝被趕走后,土地由鄧部參戰(zhàn)彝族頭目瓜分,娃子隨土地歸屬,編為保甲。保甲長多系白彝中的頭面人物或能辦事者,是為彝區(qū)編聯(lián)保甲之始。這種形式逐漸發(fā)展,后來統(tǒng)稱“四十八甲”,共管轄彝民三萬多戶。在“四十八甲”境內,鄧規(guī)定不準搶劫、不準綁架人口、不準打冤家、不準抽人頭稅、服從征調、開辦邊民小學等,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曾一度為彝漢人民稱道。鄧把“四十八甲”彝民視為機動兵源,指派應征,自帶干糧和槍支,配給幾發(fā)子彈,不給糧餉供給,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常津津樂道,自稱養(yǎng)兵三萬不費國家公帑一文。
冕寧境內一些家支的黑彝頭人,原已向鄧表示不再劫掠,但當鄧以主要精力應付西昌一帶彝患時,又伺機擄掠,漢民紛紛控告
后期階段
鄧回西昌休整不久,杜履謙又假軍長劉文輝名義催鄧出兵會理東區(qū),鄧被迫率部前往。行至中途,甘相營來人告急,說屯委會人馬快打倒甘相營了。鄧一驚,立即撤兵,馬不停蹄,回救老巢。至此,杜、鄧摩擦公開化。此后不長時間內,杜履謙心腹干將瓦扎拉芝、得力助手拖烏區(qū)長周世芳、武裝販煙的青幫頭目少校副官殷海亭先后被鄧秀廷派人刺殺,杜履謙威風掃地。還因貪污筑路死亡民工撫恤費70萬元,被西康省參議會議長胡恭先提出彈劾,劉文輝不得已將杜撤離,另派財政廳長李萬華到西昌主持屯委會工作。李到西昌,多次向鄧解釋,鄧深懷戒心。酉昌行轅主任張篤倫積極拉攏鄧,鄧于是傾向國民黨中央,通過公私信函引薦,鄧派出親信饒緒鎮(zhèn)于1942年12月14日在重慶國民黨軍委會辦公廳晉見蔣介石,呈述被劉挾制情形,提出愿率所部到滇西參加抗戰(zhàn)。蔣態(tài)度嚴肅,語氣溫和,只說“鄧司令的報告和彝族戶口調查看到了,很好,回去轉告鄧司令,有什么問題,可找行轅張主任商量,
后世傳頌
鄧墓正中石柱上刻蔣中正拜題:
鞏固若長城方欣澤被邛瀘布德?lián)P威名
飄零悲大樹緬懷功隆輔弼眾生慰龠功
墓額由黃炎培敬題:大漢長城
中國民主政治同盟主席、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曾盛贊其為“大漢長城”,認為鄧在當時維護抗戰(zhàn)后方社會治安和交通運輸方面“忠勇智誠,奠安寧屬,功在民族,利在國家?!?/p>
鄧錫侯所題挽聯(lián)為“威震南荒,澤被蒼生”八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