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鄧肇堅
外文名:SirShiu-kinTang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中國香港
出生日期:1901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1986年6月19日
職業(yè):董事、主席、總監(jiān)督
畢業(yè)院校:皇仁書院及圣士提反書院
人物生平
鄧肇堅祖籍廣東南海九江,1901年3月21日生于香港。父親鄧志昂紳士是銀行家,乃香港早期的華人太平紳士。鄧肇堅母親章順婉是鄧志昂第四任妻子,他在家中四名兄弟中排名第二,所以又稱“二少”。鄧肇堅早年先后入讀皇仁書院及圣士提反書院,1919年為幫忙父親打理鄧天福銀號的業(yè)務(wù)離校,同年成為香港中華總商會會董。
位于東院道的東華東院。
鄧肇堅精通營商,把父親的銀號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使他成功在1924年,僅以23歲之齡成為東華醫(yī)院總理,至1928年更成為歷來最年輕的東華醫(yī)院主席,任內(nèi)主持修建東華東院。在1927年,鄧肇堅當(dāng)選保良局總理,并在1932年出任保良局主席,任內(nèi)將保良局總部遷到禮頓道現(xiàn)址。為答謝鄧肇堅對公共事務(wù)的貢獻,港督金文泰爵士早在1929年8月9日委任他為非官守太平紳士,及后英廷亦于1934年向他頒授MBE勛銜。禮頓道保良局。
在1937年,市政局華人首席議員李樹芬宣布辭職,華人首席議員一職遂由
公益慈善
香港仔工業(yè)學(xué)校原名香港仔兒童工藝院。
鄧肇堅一向以熱心捐款著稱,受惠機構(gòu)不計其數(shù),有大慈善家之名。據(jù)估計,他畢生捐款至少逾億港元,以昔日的水平來衡量,款額算相當(dāng)高。鄧肇堅早在出任東華醫(yī)院及保良局總理時已樂于慷慨解囊,在1929年,其父親鄧志昂為香港大學(xué)捐建鄧志昂樓作為中國語文及文學(xué)科目的教學(xué)樓時,鄧肇堅亦參與其中,帶頭向華人社群籌款,并任港大中文學(xué)院名譽副院長。不僅如此,鄧肇堅本人歷年來亦在不同場合大量向港大捐款,支持港大各項學(xué)術(shù)計劃及研究。鄧肇堅對港大的貢獻良多,這使他自1933年起成為香港大學(xué)校董,1961年獲港大頒授榮譽法學(xué)博士學(xué)位,后來更成為港大終身校董。
位于愛群道的鄧肇堅中學(xué)。
除了香港大學(xué)外,鄧肇堅也非常樂于捐助教育事業(yè),曾在1955年及1961年先后捐巨款設(shè)立葛量洪獎學(xué)基金以及柏立基爵士信托基金獎學(xué)金,以資助有需要的學(xué)生。至于他有份籌建或捐助的學(xué)校則包括有1935年建校的香港仔兒童
逝世
鄧肇堅晚年曾患膀胱癌,但身體仍然十分健康,并經(jīng)常出席公開場合。但在1986年6月17日,鄧肇堅晚上于銅鑼灣出席宴會后,腹部突然感到不適,在6月18日凌晨二時決定入住養(yǎng)和醫(yī)院,并于當(dāng)晚接受割腸手術(shù),術(shù)后一直陷入昏迷狀態(tài),最后在6月19日上午九時因為動脈出血流入腹腔逝世,終年85歲。
鄧肇堅身后安葬于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據(jù)了解,鄧肇堅腹痛前的身體狀況仍顯得非常正常,他除了在去世三星期前出席公開場合,捐贈25萬港元予消防處福利基金外,亦曾與朋友到澳門旅游,并在6月17日上午才返抵香港。不過,鄧肇堅在出事前數(shù)天曾在會所門外絆倒,可能是病發(fā)前的先兆。
當(dāng)日的圣約翰救傷會周年大會在港督帶領(lǐng)下全場默哀,而東華三院、九巴及恒生銀行都參與了治喪工作。鄧肇堅在6月24日于香港殯儀館出殯,當(dāng)日各界出席者上2000人,港督尤德爵士、東華三院歷屆主席及總理均特別前來吊唁。鄧肇堅的遺體在上午11時30分大殮,并由港大校長黃
家庭
鄧肇堅曾經(jīng)有兩段婚姻,并在第一段婚姻中有一子兩女。鄧肇堅于1951年再婚,娶馮錦美(1926年-)為妻,兩人育有一子一女。鄧肇堅育有子女如下:
兒子
女兒
鄧伯勤
鄧慧根
鄧日燊
鄧蕙蘭
鄧乙芳
鄧伯勤長子、鄧肇堅長孫鄧永鏘爵士,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及商人,也是中國會及上海灘創(chuàng)辦人。鄧肇堅與鄧永鏘同為爵士,不過前者是下級勛位爵士,后者是不列顛帝國勛章爵級司令,所以其孫兒爵位反而要比他高級。
鄧肇堅生前居于跑馬地蟠龍道5號大宅,大宅以花園亭臺樓閣設(shè)計優(yōu)美,以及植物悉心栽種而著稱。鄧爵士在1986年去世后,其夫人仍然居于上址。鄧爵士生前是多所會所的會員,當(dāng)中包括中華會所、美國會所、鄉(xiāng)邨俱樂部、中華娛樂會,另外也是英皇御準香港賽馬會的投票會員。鄧肇堅的興趣包括賽馬及游泳,平時愛與朋友打牌九或麻將至午夜。鄧肇堅亦很喜歡收藏古董陶瓷,家中有陶瓷狗逾30只。
鄧肇堅篤信佛教,每年歲末會與妻子到黃大仙廟上頭炷香,也經(jīng)常前往文武廟
社會評價
鄧肇堅深信“取諸香港,用諸香港”的道理,全心專注在香港熱心公益,勇躍捐輸,這使他取得社會的極高評價。不少人都認為他是一位大慈善家、慈善王,而且為人謙恭有禮,待人以誠,樂善好施,和譪可親。港督尤德爵士亦曾形容鄧肇堅在慈善事業(yè)上有尤其“重大”、“長久而光榮”的貢獻。
不過,鄧肇堅長孫鄧永鏘爵士卻有不同看法,他指鄧肇堅對外人很好,但對家人嚴厲吝惜,而且為人好色。他批評鄧肇堅連年當(dāng)仁不讓,大力捐款是因為希望獲得勛銜,而在他捐建的建筑物寫上鄧肇堅的名字,更顯露出他自大的性格。鄧永鏘又表示,父親鄧伯勤因為不想受鄧肇堅束縛,難以相處,所以才于1965年舉家遷到英國。
雖然如此,鄧肇堅知道當(dāng)年身在英國的鄧永鏘想買鋼琴練習(xí),但他仍在鄧永鏘父母反對下買了一部鋼琴給鄧永鏘,讓鄧永鏘練好鋼琴,反映鄧肇堅也是很照顧家人的。
主要榮譽
鄧肇堅,Esq(1901年-1929年)
鄧肇堅,JP(1929年-1934年)
鄧肇堅,MBE,OStJ,JP(1934年-1937年)
鄧肇堅議員,MBE,OStJ,JP(1937年-1941年)
鄧肇堅,MBE,OStJ,JP(1941年-1949年)
鄧肇堅,OBE,OStJ,JP(1949年-1952年)
鄧肇堅,OBE,CStJ,JP(1952年-1957年)
鄧肇堅,CBE,CStJ,JP(1957年-1962年)
鄧肇堅,CBE,KStJ,JP(1962年-1964年)
鄧肇堅爵士,CBE,KStJ,JP(1964年-1986年)
J.P.(1929年8月9日)
感謝章(1933年,女童軍)
M.B.E.(1934年元旦授勛)
O.St.J.(1934年*)
銀禧勛章(1935年)
加冕勛章(1937年)
O.B.E.(1949年英皇壽辰授勛)
銀橡實獎(1949年,圣約翰救傷隊)
C.St.J.(19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