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董源
別名:董元、董北苑”
國籍:中國(五代)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西鐘陵(今江西進賢縣)
出生日期:約943年(癸卯年)
逝世日期:約 962 年(壬戌年)
職業(yè):五代著名畫家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水墨山水畫對后世影響很大;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
代表作品:《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龍宿郊民圖》
作品收藏:明代董其昌、袁樞等
人物簡介
董源(934-約962年)中國五代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南昌市進賢縣)人,自稱“江南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934~960)時期。事南唐主李煜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畫的開山大師。善山水,兼工禽獸。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贊其山水曰:“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畫鑒》里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畫,龍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畫史上把董源、范寬、李成,稱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藝術(shù)成就
董源不僅以畫山水見長,也能畫牛、虎、龍及人物。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宋人稱許其大設(shè)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但其最有獨創(chuàng)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xiàn)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圖》和《瀟湘圖》,將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間草木暢茂、云氣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xiàn)的特定景色充分適應(yīng)的。
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所畫山形,多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丘陵,大都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嶄絕之狀。這與較早于他的荊浩所表現(xiàn)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正好成為鮮明的對比。董源很重視對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jié)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系。雖形體細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shè)青、紅、白等重
傳說軼事
董源的山水畫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據(jù)說李璟年輕時曾在廬山修建別墅,將山泉林園勝景融為一體。他為了能時時看到廬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畫了一幅《廬山圖》。董源將五老奇峰、云煙蒼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別墅巧妙地繪入一圖。李璟觀后,稱贊不絕,愛不釋手,命人掛在臥室里,朝夕對畫觀賞,猶如長居廬山中。由此可見董源構(gòu)思的巧妙和寫景藝術(shù)的高超。
還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場大雪,鋪天蓋地,京都呈現(xiàn)出一片銀白的世界。李璟見此雅興大發(fā),召集群臣登樓擺宴、賞雪賦詩;并召來當時的畫壇高手董源、高太沖、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他們各有所長,分工合作,由高太沖畫中主像,周文矩畫侍臣和及樂工侍從,朱澄畫樓閣宮殿,董源畫雪竹寒林,徐崇嗣畫池塘魚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賞雪圖》完成了。董源畫的雪竹寒林是這幅畫中直接描繪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臨陣不慌,放手對景勾畫,將積雪壓竹、叢林寒瑟的景象傳神地描繪出來。這次活動和《賞雪圖》被北宋的
傳世作品
《瀟湘圖》卷,明末經(jīng)由河南人袁樞(袁可立子)至滸墅關(guān)寓所隨身珍藏得以躲過兵燹,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夏山圖》卷,明末經(jīng)袁樞等收藏,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夏景山口待渡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
《溪岸圖》明末經(jīng)睢陽袁樞收藏,今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平林霽色圖卷》美國今藏波士頓博物館藏。
《龍宿郊民圖》及《洞天山堂》二軸,均圖錄于《故宮名畫三百種》。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后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的《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董源現(xiàn)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瀟湘》、《夏山》、《龍宿郊民》、《溪岸圖》等圖。《瀟湘圖》卷,五代,縱50厘米,橫141厘米,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自董其昌后,睢陽袁樞(袁可立子)成為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董、巨藏品之富勝過董其昌,惜由于明亡袁樞抑郁絕食而死,藏品流散。王時敏《煙客題跋·題自畫關(guān)使君袁環(huán)中》:“環(huán)翁使
作品欣賞
五代董源絹本設(shè)色縱50.2厘米橫140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瀟湘圖》畫的是江南景色。畫中山巒連綿,云霧暗晦,山水樹石都籠罩于空靈朦朧之中,顯得平淡而幽深,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遠處坡下有張網(wǎng)的漁人和船只。此畫以花青運以水墨,清淡濕潤,山石用筆點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顯得渾厚滋潤,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郁郁蔥蔥俱得以表現(xiàn)。董源的山水畫對后世的文人畫影響巨大,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董源畫法“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對其評價很高。
五代董源絹本水墨淡設(shè)色縱49.2厘米橫313.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五代宋初對董源的山水畫成就并不重視,北宋米芾對他的畫作了極高的評價,明代的董其昌對董源則是推崇備至,將董源作為山水畫發(fā)展史上的正宗對待,又把董源同王維、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貫穿,組成文人畫系。《夏山圖》構(gòu)圖從高遠取景,整幅重嵐疊岡,淵渚煙汀,樹木華滋、牛群放牧,一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