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劉青霞
別名:馬青霞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南安陽
出生日期:1877
逝世日期:1922
主要成就:創(chuàng)辦《中國新女界》,捐資《河南》雜志等 贊助革命創(chuàng)辦了河南的第一所女校
清廷榮譽:一品誥命夫人
民國榮譽:巾幗英雄
劉青霞簡介
在辛亥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上,有兩位女性聲望極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就是劉青霞。“南秋瑾,北青霞”,曾是當時傳遍大江南北的聲音。
1877年,河南安陽一個頗為顯赫的封建官僚家庭,她從小受過良好的私塾教育,其父是兩廣巡撫馬丕瑤。馬丕瑤為官清正廉潔,馬家開通明達、樂于濟人的家風,鑄就了劉青霞樂善好施的品性,也使她很早就開始關注政治和社會形勢,常懷憂國憂民之心。
1895年,18歲的時候她嫁給尉氏縣豪門劉耀德,改姓劉,故人稱劉青霞。25歲她開始步入社會,參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活動。
劉青霞共有四位兄長,長兄馬吉森,次兄馬吉樟,三兄馬吉梅,四兄馬吉樞,她與四兄吉樞為一母所生。長兄吉森是一位著名的實業(yè)家,光緒二十九年曾與人合資在安陽開辦過六河溝煤礦,光緒三十二年又與人合作首創(chuàng)了安陽廣益紗廠,在河南實業(yè)界首推一指。父親和長兄的思想、作為,對青霞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但影響較大的還是其次兄馬吉樟。馬吉樟系前清翰林,辛
劉青霞革命事跡
在辛亥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上,有兩位女性聲望極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是劉青霞?!澳锨镨鼻嘞肌?,曾是當時傳遍大江南北的聲音。
1895年,18歲的她嫁給尉氏縣豪門劉耀德,改姓劉,故人稱劉青霞。25歲時夫亡,劉青霞開始步入社會,參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活動。 1907年,劉青霞隨兄馬吉樟攜義子鼎元東渡日本,成為她一生中重要的轉折點。在東京,她接觸了孫中山及同盟會人士,通過與留日進步學生的頻繁接觸,深知清王朝的腐朽沒落,逐步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并加入同盟會,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留日期間,了解到豫籍留日學生中的同盟會會員因缺款不能辦《河南》雜志,于是慷慨捐資,使該雜志在東京出版。她與友人在東京創(chuàng)辦《中國新女界》月刊,宣傳婦女解放思想。劉青霞的日本之行,奠定了她革命思想形成的基礎。從此她全身心地傾注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民國的事業(yè)上,并捐出大量財產支持革命事業(yè)。 回國后,劉青霞又捐巨款資助同盟會河
劉青霞故居
劉青霞故居位于開封市順河回族區(qū)北土街劉家胡同,劉家宅院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劉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閉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東、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進院落組成,占地面積900余平方米,東院、西院共有清末明初建筑風格的房間70余間,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座院落建筑雕飾素雅,門敞窗明,相配益彰,雖無雕梁畫棟之華美,卻也碧玉素裝,雅而不俗,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風格四合院。2006年5月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