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馬溶之
國籍:中國
出生地:河北省定縣西南村
出生日期:1908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1976年4月2日
職業(yè):土壤專家
畢業(yè)院校:燕京大學地質地理系
字:月亭
人物生平
1908年11月25日,生于河北省定縣。
1933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地質地理系。
1933年—1934年,在北京東北中山中學任教師。
1934年—1949年,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歷任調查員、技師、技正、代室主任等職。
1949年—1952年,任地質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兼南京大學教授。
1953年—1965年,在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任研究員、所長。其間于1958—1960年參予并領導了全國土壤普查工作;
1955年—1957年,兼中國科學院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隊長。
1957年,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農業(yè)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稱號。
1958年—1960年,任中國科學院青海、甘肅地區(qū)綜合考察隊副隊長。
1961年—1963年,任中國科學院寧蒙地區(qū)綜合考察隊隊長。
1965年—1972年,任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研究員、副主任。
1972年—1976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1949
人物貢獻
馬溶之早年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在當時儀器設備簡陋、研究經費沒有保證的情況下,進行了艱苦的土壤調查制圖工作,先后在新疆、甘肅、陜西、江西、浙江、四川、西康(現(xiàn)四川、西藏接壤地區(qū))等地進行考察,寫出了我國最早報道這些地區(qū)土壤地理的一些論著。由于他長期從事干旱地區(qū)的工作,加上他的細致觀察和研究,率先提出了在國內外文獻中還沒有記載的一系列新的土壤類型;他參與擬訂了我國最早的土壤分類系統(tǒng)(1941);他還對我國分布廣泛的水稻土、紫色土等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為土壤地理學科做了大量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為配合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全國各地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綜合考察、流域規(guī)劃和低產土壤改良,馬溶之積極投身于這些工作。參與了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中綜合考察任務的制定工作,并親自領導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的考察。在國民經濟建設的推動下,土壤地理學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向
主要成就
土壤分類
馬溶之早期主要在土壤分類方面做了大量的開拓工作。在當時,我國近代土壤學起步不久,國際上雖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總的來說也還處在初創(chuàng)時期。由于馬溶之的刻苦工作,特別是他不避險阻,開展了大量的土壤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了很多在世界上尚未被命名的土壤類型,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土壤奠定了基礎。
漠鈣土是他最先提出的土類之一。他根據(jù)生物氣候條件和土壤性態(tài)的變異,進一步分出了棕漠鈣土和灰漠鈣土。前者代表極干旱、無CaCO3移動、有機質含量0.5%的半漠境土壤。并又以母質特性、鹽漬狀況等作了進一步區(qū)分;繼而,他把發(fā)育在半干旱森林草原條件下,具有凋落物層、暗色腐殖質層、緊實棕色層和鈣積層的土壤作為獨立的土類劃分出來。另一個由他最先創(chuàng)用的土壤名稱是棕鈣土,其土壤性質介于淡栗鈣土和漠鈣土之間,它的形成條件、土壤性質和農業(yè)利用情況明顯地不同于栗鈣土,反映了草原向荒漠過渡的地帶特點。
早在30年代,馬溶之就和朱蓮青、宋達泉、
人物評價
馬溶之先生是我國第一代著名土壤學家和中國土壤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生前幾度深入我國西北內陸、黃土高原以及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足跡踏遍祖國大地,在我國土壤分類及中、小比例尺制圖、土壤地理分布規(guī)律、土壤區(qū)劃、水土保持、古土壤研究和農業(yè)豐產經驗總結等領域均有重要建樹。馬溶之先生一生不僅勇于創(chuàng)新、學識淵博,而且關愛青年、從善如流,以其嚴格、嚴肅、嚴謹?shù)膶W術作風和積極培育傳承新人的高尚道德風范在我國土壤學屆享有崇高的威望。
主要論著
1 侯光炯,馬溶之.江西南昌區(qū)灰化水稻土之形成研究.土壤特刊(甲種,英文),1935(3):1—7.
2 朱蓮青,馬溶之,宋達泉等.水稻土層分類及命名概則.土壤特刊(乙種),1938(4):73—78.
3 馬溶之.西康省西昌區(qū)土壤簡述.土壤季刊,1940,1(1):20—26.
4 馬溶之.四川雷、馬、峨、屏區(qū)之荒地土壤.土壤季刊,1940,1(2):31—39.
5 馬溶之.四川威遠附近地質對土壤之影響.地質論評,1940,5(6):521—532.
6 馬溶之,席承藩.紫色土分類的建議.土壤季刊,1941,1(4):62—82.
7 馬溶之,朱蓮青主編.1/1000萬中國土壤概圖(《中國土壤概要》的附圖).土壤季刊,1941,2(1):附頁.
8 馬溶之.中國黃土之生成.地質論評,1944,9(3—4):207—224.
9 馬溶之.西北各省之土壤地理及其利用.新西北月刊,1944,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