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樊慶笙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省常熟市
出生日期:1911年8月4日
逝世日期:1998年7月5日
職業(yè):農業(yè)微生物學家,農業(yè)教育家
畢業(yè)院校: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
生平簡介
樊慶笙,1911年8月4日出生于江蘇省常熟縣(現(xiàn)常熟市)。自幼生長在農村,深知農家生活之艱辛和改進農業(yè)生產技術的必要。從少年時代就萌發(fā)了學習現(xiàn)代農業(yè)科學技術,振興中國農業(yè)的愿望。
他的中學時代,正值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在反帝反封建斗爭宣傳的影響下,他下決心心走“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之路。1929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蘇州萃英中學,同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1933年大學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并留校任助教,擔任植物學和植物分類學的教學工作。
1940年,樊慶笙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生院攻讀農業(yè)微生物學。1941年獲科學碩士學位。194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4年回國,在昆明血庫工作一段時間。1945年任教于成都金陵大學,次年隨校遷回南京。1950—1952年任金陵大學教務長。隨后任南京農學院教授兼副教務長。1957年及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受到無端的指責和所謂的批判。1981年他出任南京農學院院長
青霉素生產試驗
1943年,樊慶笙完成在美國學習的任務,但由于受太平洋戰(zhàn)爭的影響,交通受阻,一時無法回國,遂暫留美國西格蘭姆發(fā)酵研究所工作。4個月后,他得到陪伴美國醫(yī)藥助華會為支援中國抗日戰(zhàn)爭而捐助的一套血庫設備和隨行技術人員來華的機緣,于1944年1月離美,經半年多的旅途生活終于回到了昆明,并在昆明血庫工作了一段時間。在這期間,他與朱既明和湯飛凡一起將從美國帶回的青霉素生產菌種(B21)進行青霉素生產、提取和臨床試驗。1946年,他受衛(wèi)生署上海生化實驗處之聘,兼任該處技正,負責青霉素菌種選育及發(fā)酵條件的研究。成為中國率先進行此項工作的學者之一,為中國生產青霉素藥品作了重要的前期工作。
研究共生固氮菌
早在1940年,當樊慶笙還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學院攻讀土壤微生物學期間,就對大豆根瘤菌不同菌系的共生固氮效率進行了研究,同時還研究了幾種新合成農藥對根瘤菌的影響。1950年,他曾指導研究生在中國華東地區(qū)大豆根瘤菌中分離出優(yōu)良菌系,獲得純培大豆根瘤菌幾百株,并從中篩選出5個固氮效率高的菌系。1952年后,他又對自生固氮菌及根瘤菌的形態(tài)、生理及生態(tài)進行了研究。
1961年,他在江蘇省興化縣進行漚改旱工作時,提出以栽種豆科綠肥作為改旱后培肥的基本措施,而接種根瘤菌則是保證紫云英在里下河新區(qū)栽培成功的關鍵性措施。他認為,只要做到:接種高效根瘤菌;注意菌期管理——多結瘤,苗壯根深、增強耐寒能力,紫云英就能在蘇北地區(qū)種植成功,并能繼續(xù)北移。
70年代初,樊慶笙和他的助手在淮北平原12個縣進行紫云英大面積示范推廣工作,將紫云英北移至隴海線,西進關中渭河兩岸。1976年,栽培紫云英的新區(qū)總面積超過了33萬公頃,
創(chuàng)建厭氧微生物實驗室
1980年,樊慶笙邀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Davis分校R.H.亨格特(Hungate)等人來華舉辦厭氧微生物學講習班,隨后就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座厭氧微生物實驗室。該實驗室先后進行了厭氧微生物生理生態(tài)學研究;沼氣發(fā)酵微生物和農村沼氣發(fā)酵工藝調控研究;沼氣發(fā)酵殘留物的綜合利用和防治一些農作物病害的研究以及難降解的芳香化合物的厭氧微生物降解研究等。該實驗室先后接受農業(yè)部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和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委托研究項目,目前,已決定將“厭氧與環(huán)境微生物”作為研究方向。為提高中國厭氧微生物研究的總體水平和研究厭氧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及環(huán)境微生物服務。厭氧實驗室自創(chuàng)建以來,已接受3名碩士生和9名本科畢業(yè)生的實習和進修,發(fā)表論文20余篇。
辛勤耕耘
樊慶笙在農業(yè)教育園地辛勤耕耘的60個寒暑中除了培養(yǎng)了大批本科人才外,還先后培養(yǎng)了26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5名,碩士生21名。有不少學生已成為技術骨干、學科帶頭人或者技術領導干部。與此同時,他對我國土壤研究機構的建立和發(fā)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50年代初期,他為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現(xiàn)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華東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現(xiàn)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土壤微生物研究機構的建立和研究工作的開展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樊慶笙從教以來,先后教授過植物學、植物分類學、農業(yè)細菌學、農業(yè)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研究法、微生物分類學、固氮微生物學及各種專題講座等。
樊慶笙也十分重視教材編寫工作。但是由于他在50年代中期受到莫須有的指責和所謂的批判,致使他和陳華癸合作主編的《微生物學》雖已印制成書,也未能正式發(fā)行。而由陳華癸和他合作編寫的《土壤微生物學》,也因上述原因,在正式出版時樊慶笙的名字也被無端的除去
人物簡歷
1911年8月4日 出生于江蘇省常熟縣(現(xiàn)常熟市)。
1929年 蘇州萃英中學畢業(yè)后,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系。
1933年 畢業(yè)于金陵大學,獲林學士學位,留校任助教。
1933—1940年 在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進行植物學和植物分類學教學工作。
1940—1943年 在威斯康星大學研究院攻讀農業(yè)微生物學。
1941年 獲科學碩士學位。
1943年 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4年 在美國西格蘭姆發(fā)酵研究所工作。
1944—1945年 隨美國醫(yī)藥助華會贈送的血庫設備回國,在昆明血庫工作,同時帶回青霉素生產菌種。
1945—1952年 任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兼植物病理系主任。
1950—1952年 任南京金陵大學教務長。
1952—1958年 任南京農學院教授兼副教務長。
1953—1980年 當選為中國土壤學會理事。
1979—1991年 當選為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1983—1991年兼任農業(yè)微生物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要論著
1 FanQingsheng主編.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ushroomBiotechnology.南京:江蘇省科委.
2 樊慶笙,陳華癸.微生物學(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3 樊慶笙,陳華癸.土壤微生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4 陳華癸,樊慶笙.微生物學(第三版).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79.
5 樊慶笙,陳華癸.微生物學進展,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4.
6 陳華癸,樊慶笙.微生物學(第四版).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9.
7 樊慶笙主編.中國農業(yè)百科全書生物學卷.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1.
8 FanQingsheng.InoculationwithEffectiveRhizobiaistheKeytotheSuccessiontheNorthwardExtensionofAstragaluscultiva
青霉素
誰都知道有一種藥叫青霉素。在中國,“青霉素”這三個字是誰命名的?中國早期研制青霉素的是哪些人?一般人也許難以回答這些問題,而內行一聽,立刻會想起樊慶笙教授。樊慶笙教授1911年8月4日生于常熟,先后在金陵大學和南京農學院任教60年,歷任金陵大學教務長、南京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他同時擔任民盟江蘇省委副主委、省政協(xié)第一、第四屆委員和第五屆常務委員。樊慶笙出身貧寒,父親是個收入微薄的職員。樊慶笙憑著自己的聰慧和努力,以優(yōu)異的成績,在蘇州讀完了中學,1929年被保送到金陵大學。1940年金大送三名教師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進修一年,樊慶笙是其中之一。一年之后,導師看中了這位英俊勤奮的中國青年,愿意資助他讀博士學位,問他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費,樊慶笙說了一個最低的數(shù)字——50美元。一個月50美元生活費,即使在上世紀40年代的美國也屬于貧困線之下,但就是靠了每月這區(qū)區(qū)50美元的資助,樊慶笙度過了三年,取得博
社會職務
歷任金陵大學教務長、南京農學院教授兼副教務長、南京農學院院長、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農業(yè)微生物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