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董秋芳
別名:筆名冬芬、冬奮、秋航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1898年
逝世日期:1977年
職業(yè):著作家、教育家、翻譯家
畢業(yè)院校:北京大學
人物生平
董秋芳1927年由其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爭自由的波浪》一書作為《未名叢書》之一印行,魯迅親自為該書寫了《小引》。同年,在關于“革命文學”的論爭中,以“冬芬”為筆名,給魯迅寫了《文藝與革命》的長信,魯迅公開復信給以肯定與指導。
1929年3月回北京繼續(xù)學業(yè),大學畢業(yè)后去山東省立濟南高級中學教授國文,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其當時的學生,其間結(jié)識胡也頻與丁玲。
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應郁達夫之邀去福建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大量的散文、政論,扶植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革命的青年作家,為東南沿海進步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先后在紹興稽山中學、紹興簡易師范、杭州高級中學、寧波市立中學、浙江師范學院任教或擔任領導工作。
1953年調(diào)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學語文教材編輯組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室主任,兼中學語文課本編輯委員會高級編輯。
1971年退休回紹興定居。
1973年被任命為紹興
社會評價
在紹興近現(xiàn)代史上,董秋芳雖不像秋瑾、陶成章那樣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轟轟烈烈;不像魯迅、蔡元培那樣有光彩照人的思想和有口皆碑的文章;也不像孫越崎那樣位高權(quán)重,實業(yè)救國,貢獻卓著。但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他是一位同樣值得紹興人驕傲的愛國、進步、勤奮、樂教的著作家、教育家、翻譯家和魯迅研究專家。他戰(zhàn)斗的筆,在我國新文學運動的每一個戰(zhàn)役中,始終未曾停止過。他和我國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有著密切的交往和友誼,和李大釗、郁達夫、胡也頻、丁玲、周建人、陶元慶、葉圣陶、樓適夷、許欽文、吳伯簫等老一輩革命作家曾經(jīng)患難與共。解放以后,他曾在教育部中學語文教材編輯組工作,先后注釋了毛澤東、魯迅的著作以及許多國內(nèi)外名著,作為全國通用中學語文教材使用。
董秋芳的學生、國學大師季羨林,稱董秋芳為“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師”,他說:“董秋芳先生的指導對我影響最大,他的指教決定了我一生的寫作活動。自那以后60多年來,我從事
相關事跡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作為福建省會的永安山城的進步文化活動持續(xù)7年之久。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間,永安曾先后出現(xiàn)過出版社39家,新聞通訊社4家,編輯單位20家,書刊發(fā)行機構(gòu)15家,印刷所19家,文化學術(shù)團體和群眾組織40余個。出版報紙12種,期刊129種,書籍800多種,叢書、叢刊近40套。參加永安進步文化活動的專家、學者達100多人,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因而永安也成為我國東南地區(qū)的“文化城”。
在中國共產(chǎn)黨倡導、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下,一批愛國的熱血青年,隨同一批革命知識分子和一些身份隱蔽的共產(chǎn)黨人先后匯集到永安,組成了一支頗具規(guī)模的文化大軍,為了抗擊日寇的侵略,為了民族的解放,他們以筆為武器,采取多種形式進行頑強戰(zhàn)斗。
永安進步文化活動,培養(yǎng)了一批愛好文學的革命青年,造就了一批黨的工作骨干。本文且不去敘述當年左翼作家黎烈文組建改進出版社、創(chuàng)辦《改進》、《現(xiàn)代青年》、
人物功績
董秋芳一方面引導青年用筆向社會的黑暗、腐敗作斗爭,一方面又十分注意保護青年,使他們免遭傷害。有一回,《新語》上發(fā)表了晏石寫的《女人、社會、路》的雜文,中心思想是:婦女要解放,必須先改革社會。特務即找上門來,要董秋芳交出作者的真實姓名和住址。董秋芳說:“文章言論,如有出軌,責任首先在編輯,我要加以檢點。文章是外面投來的,沒有注明真實姓名和地址?!碧貏諞]有辦法,最后給了一個警告:“今后如果再登這種混帳東西,對你不客氣!”(劉金著《馬上隨筆》213頁,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說完悻悻而去。董秋芳對于青年們稍有可取的文章從不求全責備,總是滿腔熱情地加以揄揚,并積極設法刊登。
董秋芳利用《民主報》副刊《新語》這一陣地,致力培養(yǎng)青年,關心青年。他對于在來稿中透露對舊制度的憎恨,對現(xiàn)實社會的腐敗和對國家前途而憂傷的心地善良的熱血青年,總是給以諄諄教導。閩西有一位青年作者張漢城(筆名金斗節(jié)子)給董秋芳寄
母校緬懷
董秋芳先生不像秋瑾、陶成章那樣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轟轟烈烈;不如魯迅、蔡元培先生那樣留有豐碑式的宏篇巨制,有光彩照人的思想和驚世文章;也不像孫越崎先生位高權(quán)重,實業(yè)救國,貢獻卓著。但是,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他是一位同樣值得紹興人驕傲的愛國、進步、勤奮、樂教的教育家、翻譯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是一位更貼近普通老百姓,易為許多后輩學子仿效的平凡而人品高尚的老師。
董秋芳的名字兩次出現(xiàn)在校史上。1913年至1919年,他就讀于紹興第五師范;1947年他任教于紹興簡易師范并擔任校長。
董秋芳1898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紹興縣青壇村,筆名冬芬、秋芳、秋舫。1913年15歲時,董秋芳考入紹興第五師范,他的同學后來有成就的,還有許欽文、陶元慶等。1919年“五四”時期,正是董秋芳師范畢業(yè)前夕。在愛國思潮的激勵下,他與校友何赤華等一起,在紹興支持北京的愛國學生正義斗爭,宣傳“五四”運動的意義,反對封建賣國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