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閻若璩
國籍:中國
出生地:山西太原
出生日期:1638年
逝世日期:1704年
主要成就:中國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之一
人物生平
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家學淵源,使閻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個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他幼年體弱多病,口吃,秉性遲鈍,甚至“讀書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猶未熟”。但仍自強不息,勤勉不怠,“潛心鉆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當同學日暮抱書歸家之后,他仍“獨吟不置,必背誦如翻水乃已”,甚至“發(fā)憤將書拆散,讀一頁輒用面糊粘幾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積思自悟,他終于在15歲的一個冬夜“心忽開朗,如門牖頓辟,屏障壁落”。從此穎悟絕人,讀書過目不忘。
順治八年(1651年),15歲的閻若璩以商籍補山陽縣學生員,此后更是鉆研經(jīng)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覽群書,曾經(jīng)集陶宏景、皇甫謐的名言“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題于柱上,以此來鞭策自己發(fā)奮學習。多年孜孜不倦的潛心研讀,使他成為才富學贍的青年士子,為他日后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chǔ)。時海內(nèi)名流
個人成就
閻若璩不僅精通經(jīng)史,而且“于地理尤精審,凡山川、形勢、州郡沿革,了若指掌”。他所著《四書釋地》、《四書釋地續(xù)》、《四書釋地又續(xù)》、《四書釋地余論》諸書,窮力于古,考辨精實,校正了前人對古地名附會的許多錯誤,同時涉及到四書中的人名、物類、訓詁、典制等,被后人稱為歷史地理學中的佳作。除此而外,閻若璩還著有《潛丘札記》、《重校困學紀聞》、《朱子尚書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反映了他在經(jīng)學和史學上的成就。
在清初的學術(shù)史上,閻若璩上承顧炎武、黃宗羲,下啟惠棟、戴震。作為清代漢學(或考據(jù)學)的直接先驅(qū),閻若璩在清代學術(shù)史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20歲時研讀《尚書》時,對《古文尚書》產(chǎn)生了懷疑,于是花了三十年時間進行考證,終于寫成了著名的《尚書古文疏證》八卷,對東晉梅頤所獻的《古文尚書》辯出偽跡,得出《古文尚書》二十五篇都是魏晉間偽作的結(jié)論,翻了一千多年經(jīng)學史上的一個大案。
康熙二
人物評價
閻若璩是我國清初一位著名樸學大師。他畢生研究經(jīng)學、古地理學,治學嚴謹,善于思考。他常說:“讀書不尋源頭,雖得之殊可危?!?/p>
閻若璩一生勤奮治學、著書,除著有《尚書古文疏證》外,尚有《四書釋地》、《潛邱札記》、《困學記聞注》、《孟子生逐年月考》、《眷西堂集》等。他治學嚴謹,“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據(jù)”,“無一字假”。這種學風,對乾嘉學派的形成影響很大。
黃宗羲:“一生疑團,見此盡破矣!”
愛新覺羅·胤禛:讀書等身,一字無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
紀昀對他在考據(jù)學上的貢獻給予很高評價:“百年以來,自顧炎武以外,罕能與之抗衡者?!?/p>
近代學者梁啟超在《清代學術(shù)概論》評述說:“閻百詩的《尚書古文疏證》,不能不認為是近三年學術(shù)解放之第一功臣。”他在考證方面的成就,使他成為一代宗師。
江藩《漢學師承記》將閻若璩推為清代漢學家第一。
親屬成員
祖父閻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官至遼東寧前兵備道參議,著有《敬刑錄》、《計遼始末》諸書。父親閻修齡,字再彭,號飲牛叟,明末貢生,以詞章名,著有《眷西堂詩文》、《紅鷗亭祠》行世。母親丁氏亦能詩文。
閻若璩有子閻詠,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同樣長于文論。
人物爭議
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在當時曾受到學者毛奇齡的反駁。毛奇齡作《古文尚書冤詞》,極力為《古文尚書》辯護,從而引發(fā)了一場學術(shù)公案。后來,經(jīng)過四庫館臣及后世一些疑古派學者的大力推闡,閻氏把傳世本《古文尚書》判定為偽書的觀點幾乎被清代與近現(xiàn)代學術(shù)界視為定讞。然而,也有學者認為閻若璩論證傳世本《古文尚書》為偽書的方法和結(jié)論在學理和邏輯上均存在漏洞和軟肋,其結(jié)論仍有繼續(xù)探討的空間。甚至有學者批評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認為盡管該書證偽運用了八種手法,但絕大部分證據(jù)都似是而非、不能成立。
后世紀念
閻若璩逝世后,淮安人對他十分崇敬與懷念,在新城文昌宮內(nèi)為他建了“閻先生祠”,供人憑吊祭祀。到了清末光緒初,段朝端、徐嘉等人因為“閻先生祠”地點過于偏僻,倡議改在城內(nèi)奎文書院(遺址在今淮安市中學)并附祀已故淮安地方文人李鎧、張弨、顧諟、楊開源、任瑗、吳玉搢。建成后,由路伾(峽)題額,名為“閻征君暨六先生祠”。光緒22年(1896),山陽縣知縣盧維雍捐銀七十兩給閻征君祠,銀存于典鋪,每年以利息作祭祀費用。光緒27年(1901年),河下王全熙邀集一些文人,募集經(jīng)費,在河下竹巷狀元里閻若璩故里另建“閻征君祠”,事未辦成即病逝。后來他的兒子王朝征繼續(xù)操辦,終于在光緒34年(1908)建成。
故居位置:儲庫營胡同(皮庫營胡同)15號閻祠在山西太原會館內(nèi),幾經(jīng)變遷已難窺舊貌,現(xiàn)為民居。
閻若璩是太原縣西寨閻氏第12世孫,今晉源區(qū)西寨村“閻氏宗祠”正殿南面靠墻,置有閻若璩的半身仿銅像和裝人鏡框的文字介紹;西寨村
史書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列傳二百六十八·儒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