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馬星野
國籍:中國
出生地:浙江省平陽縣
出生日期:1909年
逝世日期:1991年
職業(yè):新聞教育家、數(shù)學家
畢業(yè)院校:美國密蘇里大學
個人經(jīng)歷
1909年9月13日出生于平陽縣萬全區(qū)湖嶺鄉(xiāng)陳岙村(今屬平陽縣萬全鎮(zhèn))的一個書香門第,幼承家教,早具文學根底。父親馬敏中治學嚴謹,母親吳佩年慧敏賢淑。到了入學年齡,為了便于他上學,全家遷居平陽縣城,先后就讀于平陽模范小學(今平陽縣昆陽鎮(zhèn)第一小學)和平陽第一高等小學(今平陽縣中心小學)。每年寒暑假則進父親的求我學塾或五叔的潁川書院補習。
1923年,馬星野14歲時,考入溫州第十中學初中部,涉獵文史哲和詞曲戲劇等,被推為壁報和校刊主編。當時著名學者朱自清任教于溫州十中,正好擔任馬星野這一班的級任導師和國文教師。朱自清對馬星野的作文十分贊賞,平時除在文卷上細加評點外,還個別進行指導,一次在他的作文卷后,引李商隱《宋玉》中的詩句“何事荊臺十萬家,獨教宋玉擅才華”作為評語,一時在校中廣為流傳。初中畢業(yè)后,他升入溫州十中師范科,讀了一年。
1926年,以同等學歷考入廈門大學。
1927年春,北伐軍抵達南京,隨
主要作品
馬星野平生著作甚豐,主要有《新聞學概論》《新聞事業(yè)史》《新聞的采訪與編輯》《言論研究》《中國新聞記者信條》等10余種,部分著作譯成外文在國外發(fā)行?!吨袊侣動浾咝艞l》是馬星野受中國新聞學會的委托起草的。中國新聞學會成立于抗戰(zhàn)時期1941年的重慶,會員主要是大后方的報紙。
1942年9月1日記者節(jié),中國新聞學會在重慶舉行首屆年會。會上有多起提案,其中之一為擬訂新聞記者信條。會后,由馬星野執(zhí)筆,起草了《中國新聞記者信條》。這一《信條》包括十二條,前三條強調(diào)宣傳貫徹“三民主義”,其余九條總結(jié)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辦報的經(jīng)驗,參考了西方特別是美國一些新聞團體的信條而制定。由于當時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等原因,《信條》只在大后方國民黨管轄的部分地區(qū)新聞界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黨從大陸跑到臺灣,一些原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報人也到了臺灣,《信條》先后被臺灣一些新聞團體采用作為本團體的信條。
故土情懷
馬星野身在臺灣,而心卻常系念故鄉(xiāng)親人和師友,多次發(fā)表懷念文章。他的父母親于解放前夕從平陽遷居溫州。建國后,得到地方政府的照顧和關懷,他的父親常參加市政協(xié)舉辦的社會人士學習組,賦詩抒懷。20世紀70年代,父母相繼去世。馬星野聞訊悲痛萬分。在《我生之初》一文中寫道:“向著大海,陳列水果與清茶,朝西跪拜,哀讀祭文……明知父母的魂魄無法飛渡臺灣海峽,與我一見,但這是毫無辦法中想出來的辦法?!贝撕螅糠昵迕鞴?jié)和父母的生辰、忌辰,必進行祭奠。
1983年10月,馬星野得知吳氏表嫂病逝于上海,撰寫《永懷嫂氏》悼念文章。同年11月,同為溫州籍的南懷瑾從故鄉(xiāng)帶回一小壇魚生給馬星野,馬星野頓時百感交集,賦《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七絕一首:“拜賜莼鱸分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傳誦一時。
快板演員
擅長節(jié)目:《小寡婦上墳》《劫刑車》《單刀會》《繞口令》《奇襲白虎團》《武松打店》《百鳥朝鳳》《魯達除霸》等 主要從藝經(jīng)歷: 北京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自幼喜愛快板藝術(shù),08年獲北京快板比賽一等獎,現(xiàn)任北京曉攀傳媒有限公司嘻哈包袱鋪相聲演員,舞臺風格詼諧幽默,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參加過多臺大型晚會,如:北京電視臺《走進新農(nóng)村大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