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范子俠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豐縣
出生日期:1908年
逝世日期:1942年
職業(yè):軍人
畢業(yè)院校:東北軍隨營學校
人物生平
1908年出生于江蘇豐縣華山鎮(zhèn)大史樓村一個貧苦佃農家庭。
1922年,14歲的范子俠只身流浪到福建,毛遂自薦給一個副官當勤務兵,后被送至天津入東北軍隨營學校學習。畢業(yè)后,他在東北軍曾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因不滿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范子俠憤然辭去軍職,另尋抗日救國的其他途徑。
1933年范子俠加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并任某部團長,率部參加克復康保、多倫等地區(qū)對日軍作戰(zhàn)。
1935年綏東抗戰(zhàn)爆發(fā)后,范子俠秘密打入偽軍李守信部金憲章旅,任營長,在百靈廟戰(zhàn)役中策動全營起義,并迫使金憲章旅投降。范子俠因此被國民黨軍事當局視為危險分子,遭到禁錮,直到七七事變后才獲釋出獄。
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范子俠組織抗日義勇軍,在河北無極、藁城、新樂、行唐一帶打游擊。
1938年春,范子俠自改番號為冀察游擊第二師,率部由河北行唐南下,轉戰(zhàn)冀西、豫北一帶。
1939年6月,范子俠應邀在八路軍129師師部與師長
墓
位于沙河西大安山腳下封巒寺旁。后傍青山,前臨流泉。墓室地上部分平面呈正方形,側面看下大上小,近似瑪雅人的金字塔。由巨大的青色條石砌成,基礎二層,最下層邊長約5米,第二層邊長約4米;主體為四層,其中正南面中間有正方形的石板,人稱無字碑;頂部三層,最上層邊長約1.5米。整個墓室顯得十分堅固大方,莊嚴肅穆。該墓1942年由邊區(qū)政府組織修建,1949年國家將范將軍遺體移至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但沙河人民對此墓地一直保護很好,沙河政府將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在墓室前新立范子俠將軍紀念碑,并樹起四塊中央領導為紀念范子俠將軍犧牲五十周年的題詞碑。
人物紀念
1998年豐縣人民政府將華山鎮(zhèn)大史樓小學更名為“子俠小學”,并列入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政府在縣烈士陵園建造了范子俠烈士紀念碑,范子俠出生地所在的華山鎮(zhèn)政府則為其建立了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