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馬福祥
別名:馬云亭
國籍:中國
民族:回族
出生地:甘肅省臨夏州臨夏縣
出生日期:1876年2月4日
逝世日期:1932年8月19日
職業(yè):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軍事委員會委員,安徽省主席,青島市長
信仰:三民主義
服役軍隊(duì):中國國民革命軍
服役時間:1928年——1932年
參與戰(zhàn)役:直皖戰(zhàn)爭,直奉戰(zhàn)爭
人物生平
馬福祥(1876——1932),字云亭,回族,甘肅河州(今臨夏)韓集陽屲山人。清光緒二十一年間(1895)與其兄福祿招募丁勇,組織民團(tuán),協(xié)助清軍鎮(zhèn)壓河湟地區(qū)各族農(nóng)民起義,從此躋身仕途。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武舉,1900年其兄馬福祿在北京正陽門與侵華八國聯(lián)軍激戰(zhàn)中殉國,馬福祥接統(tǒng)遺部繼續(xù)抗擊。后奉旨護(hù)衛(wèi)慈禧太后與光緒帝西狩,“積功以提督記名”。辛亥革命積極通電贊成共和,擁護(hù)孫中山國民革命,后跟隨馮玉祥和蔣介石,先后任綏遠(yuǎn)都統(tǒng),西北邊防會辦航空督辦,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理事,青島特別市市長,安徽省主席,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等職。1932年,病逝于天津,葬于北平三里河回民公墓。
清光緒十四年(1888),13歲的馬福祥隨兄馬福祿到河州觀看陜甘總督楊昌浚閱兵,回家后遂生習(xí)武從戎之心,乃隨馬福祿演習(xí)刀槍弓馬,三年不廢。光緒十六年(1890)完婚,娶雙城鄉(xiāng)(今臨夏縣雙城村)紳女載德
個人軼事
馬福祥好讀書,善書法,留心時政,喜歡接近漢族中上層人士。幕府中所延攬的人中,有擅長時文的,有長于研究金石書畫的,也有專寫電文書札的。他自稱“戎馬書生”,相識之人,詡為“儒將”。晚年,自書“賀蘭舞劍,青山立馬,滄海擢纓,長江觀潮”,敘其經(jīng)歷。他長于交際,善于游說,清朝的翰林、進(jìn)士,北洋的督軍、省長,以及國民黨的顯要如戴季陶、何應(yīng)欽、陳果夫等人,相與往還,或訂為金蘭,或親密結(jié)交,常語人:“生平無不可言之事,天下無不可交之人?!边@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也取得了不小的幫助。他的處世哲學(xué),崇尚黃老禍福相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之說,嘗親書《黃石公素書》并以之規(guī)勸朋友,激勵部屬,訓(xùn)誡子弟。他熟習(xí)歷史掌故、封建禮俗,在寧夏期間,好整以暇,繼志述事,給他父、兄請恤立碑,請名人書寫,精工鐫刻,在原籍建立碑亭,供眾瀏覽。并為其父做冥壽。
馬福祥在寧夏創(chuàng)立了蒙回師范,在北京資助成達(dá)師范、西北中學(xué)(一說西北公學(xué)),在
家族成員
長子馬鴻逵投靠蔣介石后,為蔣效命。取得信任。1932年,以第十五路軍總指揮(后改第十七集團(tuán)軍總司令)兼任寧夏省政府主席,統(tǒng)治寧夏17年。次子馬鴻炳,曾任旅長。馬鴻逵統(tǒng)治寧夏時,委以寧夏省保安副司令的空銜家居。解放后,病卒于蘭州。
侄馬鴻賓在國民黨時期,曾任寧夏省政府主席,甘肅省政府主席。1949年9月在寧夏以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名義率所部八十一軍起義。解放后歷任西北軍政委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等職。1960年病逝蘭州。
馬福祥的元配河州人馬戴德,生馬鴻逵。繼配蘭州人馬青嵐,生次子馬鴻炳。再配田溫如,太原人,擅長國畫,早亡無子。最后聘娶清末學(xué)部郎中成都馬溆午之女馬妝(字書城),能詩善書法,在當(dāng)時回族婦女中,甚為著名,曾任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全國解放后去臺灣病逝。
其三兄馬福壽,字靜菴,隨福祥多年,曾任昭武軍統(tǒng)領(lǐng)。馬鴻賓主寧時期,任民政廳長,并代理寧夏省政府主席。解放后,病逝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