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馬承源
別名:楚原
國籍:中國
出生地:浙江鎮(zhèn)海
出生日期:1928年
逝世日期:2004年9月25日
職業(yè):考古學家
畢業(yè)院校: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
代表作品:《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
人物簡介
1952年,畢業(yè)于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馬承源在學生時代即參加學生運動,并于194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馬承源歷任上海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館陳列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館館長。
馬承源是上海文物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兼任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教授。2004年9月25日,因患抑郁癥加上受到上博簡系偽造的質(zhì)疑風波刺激而跳樓自殺。
人物概述
馬承源(1928—2004),浙江鎮(zhèn)海三北鎮(zhèn)方馬村人,1928年10月出生。1951年畢業(yè)于上海大夏大學歷史系。1949年至1954年任上海市教育局科員視導,上海新華儀表廠公方廠長。1954年起任上海博物館保管部組長、青銅研究部主任。1987年獲文博專業(yè)研究館員職稱。1985年至1999年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現(xiàn)任上海博物館顧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顧問,兼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中國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上海文物博物館學會理事長。
數(shù)十年來,經(jīng)馬承源之手為國家搶救了大量珍貴文物,僅在香港就收歸青銅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流散文物,其中1994年先后兩次收歸被譽為“國家重寶”的戰(zhàn)國楚竹書1200余枚,其價值更是不可估量。1996年領(lǐng)導創(chuàng)建成上海博物館新館。
馬承源長期從事青銅器和古文字、楚簡研究,編著出版有《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
生平事跡
在成為上海博物館館長之前,馬承源已經(jīng)在上博工作了31年。30多年來,他從一名普通的文物愛好者、博物館工作者成長為世界級的專家學者,青銅器和古文字研究的泰斗。馬承源曾回憶說,1954年,27歲的他調(diào)到上海博物館工作,是他一生“得其所哉”的轉(zhuǎn)折點。而成全他“得其所哉”的老報人陳向平,是馬承源參加地下黨工作時期的老領(lǐng)導??箲?zhàn)勝利后,正在上海讀高中的馬承源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地下工作者。隨后他接受黨組織的指示考入上海大夏大學,一邊讀書一邊從事學生運動。1948年夏天,馬承源的名字上了國民黨的《中央日報》,身為“共匪”的他被開除學籍,并被公開緝捕。隨后,組織上把他轉(zhuǎn)移到蘇北,進入黨校學習。1949年,一身軍裝的馬承源隨解放大軍回到了上海,干教育,搞工業(yè)……上級還準備任命他為公私合營的儀表廠的公方廠長。懷著滿腔的熱情,年輕的馬承源頗有干勁。但他的個人興趣卻一直在文物古玩上面,業(yè)余時間常跑古董攤兒。
人物軼事
1995年歲末,香港荷里活道。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和副館長汪慶正在“閑逛”。在一家古玩店,馬承源盯上了一件形態(tài)別致、制作精良的青銅器的肩部刻有“吳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的12字銘文。按照古代禮制和常見青銅器銘文的慣例,馬承源推斷,這是春秋晚期吳王夫差為一位身份低微的平民女子專鑄的酒器。而這女子,或許該是西施。
這也是吳王夫差禮器的首次被發(fā)現(xiàn)。古董商開價150萬港幣,而當時上博賬上僅存資金20萬元。馬承源多方設(shè)法,終于使香港著名實業(yè)家何鴻章先生斥資購下這件?,并捐獻給上博。有人問馬承源,為什么一定要買回那只,他說:“這是件國寶啊,我是搞文物工作的人,看到了而不想辦法把它搶救回來,那么我上愧對祖宗,下愧對子孫!”
在國內(nèi)文博界,馬承源是著名的青銅器及古文字權(quán)威、文物鑒定專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曾獲美國洛克菲勒三世獎、法蘭西榮譽勛章。對上海博物館職工而言,馬承源則是備受尊敬的老館長———沒有他
主要專著
1、《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2、《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
3、《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4、《青銅禮器》臺北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96年
5、《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主編(第一、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6、2001、2002年主編國家規(guī)劃項目
7、《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1987年
8、《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9、《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青銅器卷)商務(wù)印書館1993年
10、《吳越地區(qū)青銅器論文集》香港兩目出版社1997年
11、《中國青銅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