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愛新覺羅·載淳
別稱:同治皇帝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滿族
出生地:紫禁城儲秀宮
出生時間:1856年4月27日
去世時間:1875年1月12日
主要成就:興辦洋務(wù)運動,史稱“同治中興”。
年號:同治
謚號:毅皇帝
廟號:穆宗
逝世地:紫禁城養(yǎng)心殿
陵寢:清惠陵
在位: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
人物生平
主詞條:庚申之變、顧命八大臣、辛酉政變
咸豐六年(1856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公歷4月27日),載淳生于儲秀宮。咸豐八年(1858年),載淳的弟弟憫郡王早夭,其后載淳一直是咸豐帝唯一存活的兒子,也是慈禧皇太后的親生兒子。咸豐十一年(1861年),載淳開始上學,由編修李鴻藻授讀。七月,咸豐帝病危,召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xié)辦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寫珠諭,立載淳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贊襄政務(wù),咸豐帝去世后,6歲的載淳即位,擬定年號“祺祥”,載淳嫡母鈕祜祿氏和生母葉赫那拉氏并尊為皇太后。
咸豐死后慈禧太后勾結(jié)奕訢發(fā)動北京政變。當時,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顧命大臣勢力,其二是帝胤勢力,其三是帝后勢力。三股政治勢力的核心是載淳,哪股政治勢力能夠同帝后勢力相結(jié)合,它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慈禧太后鼓動東宮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奪權(quán)力,暗中聯(lián)絡(luò)在京的恭親王奕訢為援。御
為政舉措
新政政策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御賞、同道堂印章
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wù),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shè)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筑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設(shè)立總理衙門
全稱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wù)衙門,總理事務(wù)衙門
總理衙門下設(shè)獨立公所,計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機構(gòu)。最初清政府設(shè)立總理衙門時,又在其下設(shè)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天津、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三口與外通商事務(wù)。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帝將其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直隸(約今河北)、山東、奉天三省對外通商、交涉事務(wù),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wù),駐天津。
修園之爭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載淳親政,時年18歲。他親政時,詔“恪遵圓明園
慈禧退簾后,想到宮外游冶愉悅,回憶起當年的圓明園生活,她懿旨重
人物評價
載淳十三年皇帝,十同治帝功德碑
但是同治也是不幸的,第一大不幸,幼年喪父,六歲父親就死了,第二大不幸,童年就被放到寶座上,不能享受童真之樂。第三大不幸,跟他母后關(guān)系不好,經(jīng)常受到訓斥。第四大不幸婚姻不如意。第五大不幸,才十九歲就一命嗚呼了。
縱觀清朝十二帝,載淳確是去世年齡最小的一位。世人皆嘆載淳可悲可憐,短暫一生無所作為。其實載淳并不真是無所作為,在其在位期間,出現(xiàn)了同治新政。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wù),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清史稿》:穆宗沖齡即阼,母后垂簾。國運中興,十年之間,盜賊劃平,中外乂安。非夫?qū)m府一體,將相協(xié)和,何以臻茲?泊帝親裁大政,不自暇逸。遇變修省,至勤也。聞災(zāi)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蘄至中壽,日新而光大之,庸詎不與前古媲隆。顧乃奄棄臣民,未竟所施,惜哉!
史學界有這樣評價:“宣宗好儉,穆宗好奢?!?/p>
蕭一山:文宗、穆宗,巽懦童騃,曷能當此大局?然亦無顯著之失德。
家族情況
父親:愛新覺羅·奕詝,廟號文宗,謚號顯皇帝?!?/p>
嫡母:孝貞顯皇后,即慈安皇太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生母:孝欽顯皇后,即慈禧皇太后(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氏。
皇后(1人)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賽尚阿之孫女。
皇貴妃(4人)
淑慎皇貴妃,富察氏。
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
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
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
有一個孩子在嘉順皇后肚子里時,就被慈禧害死了,所以都說他無子,后來有人追尊這個孩子為末阿哥。
軼事典故
載淳曾讓一個小宦官拿著自己御筆批的字條到內(nèi)務(wù)府領(lǐng)500兩銀子去買木瓜吃。內(nèi)務(wù)府負責人榮祿前來奏請:“各宮所需木瓜有專門部門供給,沒必要再花這么多冤枉錢!”
在社會上還有一種傳說,李鎮(zhèn)在文章中也加以重復(fù)孝哲毅皇后
可知載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后的事,沒有預(yù)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聽的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nèi),一把揪住皇后的頭發(fā)用力猛拖,一大撮頭發(fā)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后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jiān)傳杖,棒打皇后,載淳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guān)緊閉,滴藥不進,于次日夜晚死去”。此說未見檔案史料記載,其事有無策,姑不作評論。
據(jù)《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同治有兩個癖好,一是好玩,一是好奢。載淳喜歡兩種游戲,一是蹴踘,一種是蹶張。前者類似足球戲,儲秀宮
有一個叫王慶祺的,提前開發(fā)載淳男女
陵寢墓地
主詞條:清惠陵
清惠陵是載淳的陵寢,位于景清惠陵
惠陵建筑規(guī)制依照定陵,除未建圣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門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從南往北依次為:五孔拱橋一座、平橋兩座、石望柱兩根、牌樓門一座、東西下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廚庫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橋三路、平橋兩座、東西朝房各一座、東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門一座、東西燎爐各一座、東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門三座、臺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各一座,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外圍環(huán)以砂山。除東西值班房為布瓦蓋頂外,其他建筑屋頂均覆以黃琉璃瓦。
該陵雖是清晚期營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為楠梃木,木質(zhì)堅硬,俗有“銅梁鐵柱”之稱,因而大木構(gòu)架至今保存完好。
相關(guān)史籍
《清史稿·卷二十一·本紀二十一》
《清史稿·卷二十二·本紀二十二》
死因爭議
對于載淳的死,盡管清代宮廷史料,特別是檔案內(nèi)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于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并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于天花,有的說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說他死于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桃花圣解庵日記》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慈德外記》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后縱帝游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于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癥,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后代執(zhí)國政,月底帝遂降諭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聞》記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內(nèi)毒,而醫(yī)藥不能盡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為澄清歷史事實,在
影視形象
1987年《兩宮皇太后》(王志文飾同治)
1989年《一代妖后》(陳道明飾同治)
1990年《滿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梁思浩飾同治)
1993年《戲說慈禧》(李承泰飾同治)
1994年《滿清禁宮奇案》(宋本中飾同治)
1999年《狀王宋世杰Ⅱ》(鄧一君飾同治)
2005年《一生為奴》(谷洋飾同治)
2008年《臺灣一八九五》(藍天飾同治)
2012年《大太監(jiān)》(梁烈唯飾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