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鄭士良
別名:鄭振華,安臣,弼臣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歸善(今惠陽)淡水鎮(zhèn)
出生日期:1863年
逝世日期:1901年
職業(yè):革命家
畢業(yè)院校:廣州博濟醫(yī)院附屬華南醫(yī)學校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發(fā)動惠州起義
人物簡介
鄭士良(1864—1901),原名安,字弼臣,廣東惠陽縣淡水鎮(zhèn)人。清光緒七年(1881)入廣州禮賢學校,信基督教。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加入淡水三合會組織。光緒十二年(1886)入廣州美韜醫(yī)院講習班,與孫中山結交。經孫中山介紹,與陳少白,尤列等結交。光緒十四年(1888)輟學返鄉(xiāng),被推為淡水三合會首領。光緒二十一年(1895)1月,與孫中山等人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籌劃廣州起義,因事泄,起義失敗。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日本橫濱結識馮鏡如,一起建立興中會橫濱分會。光緒二十五年(1900)10月6日,受孫中山委派,全權指揮惠州三洲田起義。親率西路義軍襲新安,斃、俘敵70余人。接著向東推進,一路勢如破竹。10月15日佛子坳一戰(zhàn),生擒歸善縣丞兼清軍管帶杜鳳梧。17日,在永湖擊潰清軍提督鄧萬林。21日抵增光圩,突破敵人的封鎖。22日進入三多祝、白沙。至白沙時,義軍發(fā)展至兩萬多人。因
人物生平
鄭士良(1863年-1901年),漢族,廣東歸善(今惠陽)淡水鎮(zhèn)人,原名鄭振華,字安臣,號弼臣,生于1863年。
1881年,入廣州德國教會所辦的禮賢學校學習,加入基督教。
1886年,入廣州博濟醫(yī)院附屬華南醫(yī)學校學習,與孫中山同學。
1888年,輟學回鄉(xiāng),在淡水墟開設同生藥房,廣交朋友,擅長擊技,被推為“三合會”首領。并暗中聯絡會黨,為日后起義做準備。此后幾年,經常到廣州、香港,與孫中山、陸?zhàn)〇|、程璧光等人聚談時事政治,共圖反清大業(yè)。
1895年2月,與孫中山、楊衢云、陳少白、陸?zhàn)〇|等在香港籌建“興中會”,負責聯絡各地“三合會”黨人。在興中會選舉會長(伯理璽天德)時,反對楊衢云任此職,力主推舉孫,后經孫勸告后方不再堅持。
1895年10月,與孫中山等擬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因事泄逃亡日本。不久奉孫中山之命回到香港,策劃再起。
1899年,與陳少白等在香港設立聯絡會黨的機關。
1900年10月,在惠州發(fā)動三
主要活動
少年時已與會黨人物有交往。青年時至廣州入德國傳教士所辦禮賢學校就讀。1886年入廣州博濟醫(yī)院學醫(yī),與孫中山同學,對孫的革命主張十分折服,向孫表示自己是會黨中人,日后可發(fā)動會黨參加反清起義。1887年秋以后輟學返鄉(xiāng)在淡水圩開設藥房,暗中聯絡會黨,為日后起事作準備。
1893年與孫等參加在廣州南園廣雅抗風軒的聚會,議論組建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為宗旨的團體,未果。
1895年赴香港協助孫建立香港興中會總部,又與孫等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在興中會選舉會長(伯理璽天德)時,反對楊衢云任此職,力主推舉孫,后經孫勸告后方不再堅持。當年起義計劃事泄失敗后,與孫等東渡日本,不久又奉孫命回國聯絡會黨。
1899年參與組建興漢會。次年奉孫命在惠州發(fā)動起義,初戰(zhàn)獲勝,各地會黨、群眾紛紛來投,義軍增至二萬余人。后因餉械不繼,按孫的命令解散義軍。仍繼續(xù)往來于日本、香港之間從事革命活動。
1887年秋鄭士良以后輟學返鄉(xiāng)在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