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高啟
外文名:Gao Qi
別名:高季迪,青丘子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336年
逝世日期:1374年
職業(yè):詩人
主要成就:詩歌、纂修《元史》
出生地:江蘇蘇州
信仰:儒家
代表作品: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注音:ㄍㄠ ㄑㄧˇ
朝代:元末明初
個人簡介
高啟(1336~1374),元末明初詩人。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詩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zhí)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鑄創(chuàng)造出獨立的風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zhì)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吊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托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初唐四杰”。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jù)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
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借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于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yīng)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xué),受朱元璋賞識,復(fù)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
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
相關(guān)文獻
高啟,字季迪,長洲人。博學(xué)工詩。張士誠據(jù)吳,啟依外家,居吳淞江之青丘。洪武初,被薦,偕同縣謝徽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復(fù)命教授諸王。三年秋,帝御闕樓,啟、徽俱入對,擢啟戶部右侍郎,徽吏部郎中。啟自陳年少不敢當重任,徽亦固辭,乃見許。已,并賜白金放還。
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嗛之未發(fā)也。及歸,居青丘,授書自給。知府魏觀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見,甚歡。觀以改修府治,獲譴。帝見啟所作上梁文,因發(fā)怒,腰斬于市,年三十有九。
明初,吳下多詩人,啟與楊基、張羽、徐賁稱四杰,以配唐王、楊、盧、駱云。
饒介之仕偽吳,雅喜文學(xué),聞高季迪才名,召之至再,強而后往,因命《題倪云林竹木圖》,實試之也,且以“木綠曲”為韻。季迪隨口答曰:“主人原非段干木,一瓢倒瀉瀟湘綠。逾垣為惜酒在樽,飲余自鼓無弦曲?!别埓篌@異,因勸之仕,季迪笑而不答,乃去之,隱青丘,時年才十六。
饒介之求諸彥作《醉樵歌》,以張仲簡第一,季迪次之,贈
文學(xué)成就
高啟青年時代即有詩名,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杰”。在文學(xué)方面,高啟可以說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壇“超級模仿秀”,而且學(xué)什么是什么。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贊譽高啟“天才高逸,實據(jù)明一代詩人之上,其于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振元末纖秾縟麗之習而返之于正,啟實有力”。不過,高啟的文學(xué)思想,主張取法于漢魏晉唐各代,這種模仿,絕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簡單的拷貝和刪減,而是師古之后成家,認為要“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zhí)之弊”(《獨庵集序》)。
高啟在文學(xué)上的最大成就,則是在元末明初這段以演義、小說、戲曲為主流文化的不利環(huán)境下,獨樹一幟的挑起了發(fā)展詩歌的重擔,并改變了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從而推動了詩歌的繼續(xù)向前發(fā)展。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夠達到自成一家的目的。
高啟有詩才,其詩清新超拔,雄健豪邁,
作品選摘
【客中憶二女】
每憶門前兩候歸,客中長夜夢魂飛。料應(yīng)此際猶依母,燈下看縫寄我衣。
【牧牛詞】
爾牛角彎環(huán),我牛尾禿速,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
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養(yǎng)蠶詞】
東家西家罷來往,晴日深窗風雨響。三眠蠶起食葉多,陌頭桑樹空枝柯。
新婦守箔女執(zhí)筐,頭發(fā)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滿簇如云繭成早。
檐前蝶車急作絲,又是夏稅相催時。
【岳王墓】
大樹無枝向北風,十年遺恨泣英雄。班師詔已來三殿,射虜書猶說兩宮。
每憶上方誰請劍,空嗟高廟自藏弓。棲霞嶺上今回首,不見諸陵白露中。
【甫里歌】
長橋短橋楊栁,前浦后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鴎送船歸釣家,
風波欲起不起,煙日將斜未鈄,絕勝苕中剡曲,金齏玉膾堪夸,
唼唼綠頭鴨斗,翻翻紅尾魚跳,沙寬水狹江穩(wěn),栁短荻長路遙,
人爭渡處斜日,月欲園時大潮,我比天隨似否,扁舟醉臥吹簘,
江廟漁郎晚祭,津亭沽
之死
把高啟送上刑場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蓋房子上大梁時,都要擺上豬頭祭神,點上炮竹驅(qū)鬼,作為蘇州治所的官方辦公大樓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樣的上梁文才是那么一回事。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便把高啟這位隱居在此地的資深文人請出來揮墨獻寶。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卻讓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其一,魏觀修建的知府治所選在了張士誠宮殿遺址,而張士誠正是朱元璋當年的死對頭;其二,高啟寫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龍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
按照朱元璋的邏輯,“龍蟠虎踞”之地當為帝王所居,你高啟把張士誠住過的地方也稱“龍蟠虎踞”,豈非大逆不道?豈不是另“有異圖”?用現(xiàn)在話說,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企圖”。真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那么,朱元璋為什么會抓住高啟的“小辮子”,迫不及待、冠冕堂皇的非要置其于死地呢?據(jù)《明史·高啟本傳》透露:“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之未發(fā)也?!本褪钦f,《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