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陶行知
別名:陶文濬
國籍:中國
出生地:安徽歙縣西鄉(xiāng)黃潭源村
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
逝世日期:1946年7月25日
職業(yè):教育家 學者 思想家
畢業(yè)院校:金陵大學(1952年并入南京大學)
主要成就:開創(chuàng)中國近代教育典范
代表作品:《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
婚姻狀況
汪純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第一位夫人。汪純宜比陶行知小4歲,三歲時父母雙亡,其和陶妹是同學,陶行知和她完婚后便赴美留學。陶行知和汪純宜一生育有四子:陶宏、陶曉光、陶剛、陶誠。1936年汪純宜落病早逝。
吳樹琴,是陶行知的第二位妻子,1915年生,安徽休寧人,與陶行知是同鄉(xiāng)。少女時代離開休寧去上海求學,考取了中法大學的藥學專修科。1934年,她在上海認識了陶行知,兩人盡管年齡相差20余歲,但很談得來。吳樹琴深為陶行知的革新精神與愛心所感動,對他很是崇敬。大學畢業(yè)后,吳樹琴放棄留在上海一家法國人開辦的大藥房工作的機會,來到南京北郊吉祥庵的曉莊學校研究所工作,并與陶行知相戀。1939年12月31日,吳樹琴與陶行知在重慶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人生履歷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縣西鄉(xiāng)黃潭源村一個貧寒的教師之家。籍貫安徽歙縣,祖籍浙江紹興。新安陶氏族譜現(xiàn)存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族譜的封面上明確記載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紹興府會稽縣來徽州,舉家定居歙縣城西古溪村?!缎掳蔡帐献遄V》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紹興府會稽縣陶家堰分支遷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黃潭源。故確定陶氏先祖為500多年前由浙江紹興遷居徽州。
1897年,曾在鄰居家廳堂玩耍,看見廳堂墻上掛著對聯(lián),坐在地上臨摹起來,被鄰村方庶咸秀才看見,免費為其開蒙。后入家鄉(xiāng)蒙童館吳爾寬處就讀。
1905年,進入歙縣基督教內地會所辦的崇一學堂,他在宿舍墻上,揮筆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的豪言壯語,抒發(fā)他滿腔的愛國熱情并激勵自己為祖國早日走向現(xiàn)代化而發(fā)奮學習。”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yī)學堂。想通過學醫(yī)來解除廣大勞動
陶行知名言
1、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2、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
3、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guī)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4、教育為公以達到天下為公。 出處:知行集
5、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
6、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7、教育不能創(chuàng)造什么,但它能啟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力以從事于創(chuàng)造工作。
8、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
9、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yǎng),使它關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fā)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shù)呐囵B(yǎng)而后可以實現(xiàn)。
10、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lián)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