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唐順之
外文名:Tang Shunzhi
別名:唐應德,唐義修,唐荊川
國籍:中國-明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今江蘇常州)
出生日期:1507年11月9日
逝世日期:1560年4月25日
職業(yè):儒學家、軍事家、散文家
信仰:心學
主要成就:嘉靖八才子、嘉靖三大家之一 抗擊倭寇,改良陽湖拳
代表作品:《荊川先生文集》,《六編》,《左》《右》《文》《武》
謚號:襄文
官職:翰林輔修,后調兵部主事
人物生平
明正德二年十月五日(1507年11月9日),唐順之出生在常州青果巷易書堂的一個名門官宦之家,其祖父唐貴是進士出身,任戶部給事中,其父唐寶也是進士出身,任河南信陽與湖南永州府知府。
在他的幼年時代,父親對他管教甚嚴,寫字如不端正就會挨打。如果出去游玩回家晚了,母親也會時常責罵他。順之天生稟賦聰明并且極具個性,在同齡人中屬佼佼者。順之酷愛讀書,父母除對其嚴加要求外,并不時為他尋覓當代的名師為其輔導,因此學業(yè)有成。在唐順之23歲那年(嘉靖八年),他參加了每三年才在京城舉辦一次的會試,榮登第一。
嘉靖八年擔任主考官的是當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張璁(當時的權位相當于宰相),他喜見自己能收羅到唐順之這樣的人才而十分高興,因此欲利用他的權利提拔唐順之到翰林院為官。可是沒有想到這個初入仕途的讀書人唐順之,在官場面前顯得十分謹慎,他婉言謝絕了張璁的知遇與栽培,按部就班地去兵部任職。這自然讓張璁十分掃興。
嘉靖十二
文學造詣
他一方面多推崇三代、兩漢文學傳統(tǒng),同時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繼承和發(fā)展。提出學習唐、宋文"開闔首尾經(jīng)緯錯綜之法"。在其選輯的《文編》中,既選了《左傳》、《國語》、《史記》等秦漢文,也選了大量唐宋文,并從此逐步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唐順之又提出詩文寫作應"直據(jù)胸臆,信手寫出”,要師法唐、宋而"卒歸于自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滅之見"。并以“未嘗較聲律、雕文句”的陶淵明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的沈約加以比較。說前者的作品為"第一等好詩",指斥后者之作"不免為下格"。唐順之上述見解在其后期著名作品《答茅鹿門知縣書》中,較全面表露出來,其反七子模擬、剽竊傾向異常鮮明、激烈,呼吁文章應"如諺語開口見喉嚨者&
數(shù)學成就
唐順之通曉元代所傳數(shù)學上的“回回術法”,精通于弧矢割圓術,著有《勾股弧矢論略》《勾股六論》等。善珠算,被認為是明代打算盤的能手。
后世評價
唐順之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數(shù)學、歷法、兵法及樂律皆有研究。唐順之的文學主張早年曾受前七子影響,標榜秦漢,贊同“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中年以后,受王慎中影響,察覺七子詩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襲、模擬古人,故作詰屈之語。于是拋棄舊見,公開對七子擬古主義表示不滿,提出師法唐宋而要“文從字順”的主張。他是明中葉重要散文家。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同為明代重要文學流派唐宋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