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本名:鄭森
別稱:鄭成功、福松、鄭大木、賜姓朱、鄭延平、Koxinga
字號:字明儼、大木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日本肥前平戶
出生時間:1624年(天啟四年)8月27日
去世時間:1662年(康熙元年)6月23日
主要作品:《延平王集》
主要成就:東南抗清,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創(chuàng)建明鄭
職業(yè):軍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
官職:總統(tǒng)御營軍務、招討大將軍忠孝伯
王爵:延平王、潮王
封爵:威遠侯、漳國公
謚號:武王
原籍:福建南安
祖籍:河南固始
逝世地:南明東都承天府
人物生平
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鎮(zhèn),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戶藩?!墩钠譅I里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于東晉永嘉年間,避地到閩。
《閩臺關系族譜資料選編》收錄的鄭氏族譜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鄭氏入閩,“或于三山,于莆漳,于潮,是不一處”。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現(xiàn)在的龍海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現(xiàn)在的福建龍海顏厝鎮(zhèn)古縣。隨后,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晉江安平鄭氏第十三代先祖玨峰的墓志銘由明朝三邊總督洪承疇撰寫,洪承疇在鄭成功墓志銘闡述:“鄭之入閩也初居仙游之楓亭,遷徙攀鱗故里,原有楓亭橋圾,今其名猶存焉始祖祖道公,數(shù)傳而至玨號果齋生謚號后崖生思誨”。墓志銘還提到,因倭寇頻頻侵犯,被迫南遷晉江安平地區(qū),也就是現(xiàn)如今的安海地區(qū)。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個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當時日本當局很重視鄭芝龍,平戶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給他居住。
為政舉措
東南抗清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后與張煌言聯(lián)師北伐,震動東南。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鍵)移駐延平府。三月,鄭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條陳”:“據(jù)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后人稱之為“延平條陳”),被隆武帝嘆為奇策,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在延平設軍事指揮部、水師訓練基地,巡守南平閩浙贛邊關。八月下旬,鄭成功辭別隆武帝,在延平閩江與清軍戰(zhàn)斗,“交鋒不利,率師南下”?!八烀軒б宦枚萁痖T”,以“招討大將軍”之名舉義旗于金、廈沿海一帶。
1653年(清順治十年,永歷七年),隆武帝封鄭成功為“延平公”。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永歷十二年)正月,鄭成功被明永歷帝晉封為“延平郡王”,后人亦稱鄭成功為鄭延平。
收復臺灣
1624年(天啟四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tǒng)治
歷史評價
王觀光:“是兒英雄,非若所及也!”
朱聿鍵:"素聞鄭家有匹千里駒,果然名不虛傳。"
鄭鴻逵:“此吾家千里駒也!”
錢謙益:“聲調清越,不染俗氛。少年得此,誠天才也?!?/p>
瞿式耜:“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張煌言:“竊聞舉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業(yè)者,尤在地利。……即如殿下東都之役(即攻臺之戰(zhàn)),豈誠謂外島足以創(chuàng)業(yè)開基?不過欲安插文武將吏家室,使之無內顧之憂,庶得專意恢復。但自古未聞以輜重眷屬,置之外夷,而后經(jīng)營中原者?!十斉d師之始,兵情將意,先多畏疑?!?/p>
盧若騰:“金陵城,秦、漢以來幾戰(zhàn)爭;戰(zhàn)勝攻取有難易,未聞不假十萬兵。閩南義旅今最勁,連年破虜無堅營。貔貅三萬絕鯨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戰(zhàn)下,江南列郡并震驚;龍盤虎踞古都會,佇看開門夾道迎。一朝胡騎如云合,百戰(zhàn)雄師涂地傾!……”
愛新覺羅·玄燁: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歷十六年)七月,鄭成功病逝于臺灣??滴躅}撰挽聯(lián)一副,
個人作品
《春三月至虞謁牧齋師同孫愛世兄游劍門》
《越旬日復同孫愛世兄游桃源澗》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復臺》
軼事典故
高山族獻金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鄭成功率軍到臺灣之初,就非常注意團結高山族同胞。當高山族同胞迎接他們時,鄭成功即設宴款待,并贈送禮物給他們。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他又親自率領文武官員多次拜訪高山族各部落。
當時,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有一天,鄭成功帶領將士去拜訪高山族一個部落時,從歡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們各自端著一個盤子,里面分別放著金、銀、野草和泥土,獻給鄭成功。鄭成功看了看面前4個盤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著對高山族同胞說,他到臺灣來是為了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國土,而不是為了要金銀的。說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將盛有金、銀的盤子都退還給高山族。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全島,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動。所以在收復臺灣的多次戰(zhàn)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積極大力支持鄭軍的驅荷斗爭。
曾獲封號
鄭成功稱獲得如下封號:
宗人府宗正協(xié)理宗人府事
提督禁旅、儀同駙馬都尉
御營御武副中軍勛戚、總統(tǒng)御營軍務,招討大將軍忠孝伯—受封于1647年(隆武二年)三月
威遠侯—受封于1648年(清順治四年,永歷二年)十月
漳國公—受封于1649年(清順治五年,永歷三年)七月
延平王—明昭宗于1654年(清順治十年,永歷八年)八月敕封鄭成功為延平王,鄭成功謙辭不受。1655年四月(清順治十一年,永歷九年)昭宗再次下詔并赍延平王冊印至廈門,鄭成功乃不再推辭受封為延平王。
潮王(辭未就)—1657年(清順治十三年,永歷十一年)十一月敕封為潮王,鄭成功謙以無功辭不敢受。
潮武王(追謚)—1681年(康熙二十年)四月鄭克塽追謚其祖父為潮武王。
家族成員
高祖父:鄭榮(樂齋)
曾祖父:鄭瑢(西庭,另一說鄭王容)
祖父:鄭士表(另一說鄭紹祖),字毓程,號象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xiāng)人。
父親
鄭芝龍(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又名“一官”,號飛黃。為明末時期東南沿海武裝海商集團之領導人,因從事海上貿易而致富,并組織強大的武力做為后盾,為后來明鄭抗清實力的奠基人。
母親
田川氏(1602年10月3日-1647年1月5日),是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人,她生于田川家,亦作“翁氏”。1646年鄭芝龍降清后,她以劍切腹自殺身亡,時年45歲。
正室:董酉姑(1623年10月17日—1681年7月30日),福建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側室莊、林、史、蔡、曾、蔡等諸位不知名的夫人。
田川七左衛(wèi)門,鄭芝龍將他過繼給妻子娘家。實際上是次子,所以又稱為“田川次郎左衛(wèi)門”,姓“鄭”及“福住”
鄭渡(《清史稿》作“鄭世忠”),鄭芝龍次子
鄭恩(《清史稿》作“鄭世
人物墓地
參見:鄭成功墓
鄭成功死后原葬臺南近郊洲仔尾(今屬永康區(qū));鄭克塽降清遷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臺灣遠隔溟海,祭掃維艱”,請遷內地。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五月,鄭成功父子遷葬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覆船山,附葬于七世祖鄭樂齋墳墓內。也有說法稱,為免臺灣人起抗清之心,鄭氏諸祖在臺諸墳悉遭朝廷下令遷葬中國大陸。
民間傳說鄭克塽為了使鄭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擾,護送鄭成功靈柩從北京到固始鄭家饗堂安葬。另一方面,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鄭克舉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塊《鄭氏附葬祖父墓志》,聲稱鄭成功附葬在“鄭氏樂齋公塋”祖墳里。但此說并無具體證據(jù)支持。
后世紀念
開元殿—嘉義溪口
成功廟─云林大埤豐田村
武英殿─嘉義溪口潭肚寮
三老爺宮—臺南市北區(qū)裕民街
沙東宮—南投縣竹山鎮(zhèn)
臺南市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祖廟
臺中市大甲區(qū)鐵砧山國姓廟
臺北市外雙溪鄭成功廟
臺北市北投區(qū)關渡延平郡王三將軍廟(關渡宮左殿延平郡王鄭成功廟)
臺北市士林區(qū)圓山國姓爺廟
當前臺灣有些學校、街道、地名、軍艦等以鄭成功的人名或稱號命名,大陸的河南省固始縣也有一條街道以鄭成功的名字命名,玆紀念;例如:
地名:舊臺北市延平區(qū),南投縣國姓鄉(xiāng),南投縣延平里,臺東縣延平鄉(xiāng);
街道:臺中市成功路,臺北市延平南北路,臺南市中西區(qū)開山路,固始縣成功大道;
學校:成功大學(原臺灣省立工學院),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原臺灣州立二中、臺灣省立成功中學),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原私立延平學院),臺南市立成功國小,南投縣延平國小,福建晉江安海成功小學;
軍艦:成功級巡防艦,包括FFG-1101成功艦;
其他:臺南市國姓橋,臺南延平市場。
藝術形象
日本戲劇
日本的文學家、戲劇家從江戶時期開始,就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作品,贊頌鄭成功。近現(xiàn)代的作家們也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文學作品:在日本出版界開創(chuàng)了一門“國姓爺文學”,受到日本人的青睞。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wèi)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性爺合戰(zhàn)》的凈琉璃劇風靡一時(原作者改“姓”為“性”)。日本連續(xù)出版很多取材于鄭成功的文學作品,形成一個系列。直到二戰(zhàn)以后,日本出版界仍對鄭成功情有獨鐘。不僅上田微古館的《鄭成功的盔甲》一書仍是日本男女老幼津津樂道的通俗演義,中山光義的《國姓爺合戰(zhàn)》(1952年)一文還被收入青少年世界名著文庫。此外,飯澤匡的《國姓爺》(1956年)也被收入日本國民文學全集。
傳統(tǒng)戲曲
《攜保生大帝赴臺》
1.中國龍瓷作品《鄭成功》
2.核舟思鄉(xiāng):鄭成功懷念故鄉(xiāng)的場景,被一枚小小核舟刻畫得如臨其境,那就是核舟“鄭成功思念故鄉(xiāng)”。核舟為橄欖核材質,長3.9厘米、高1.3厘米。核舟船頭正中端坐的是鄭成功。在他的左側是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傳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