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江西省名人 > 吉安市名人 > 吉安縣名人 > 吳昌碩簡介

    吳昌碩

    (晚清民國時期藝術大師)
    更新時間:2019-03-08 13:39

    吳昌碩(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吳昌碩熱心提攜后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云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集有《缶廬集》。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吳昌碩

    外文名:Wu Changshuo

    別名:缶廬、苦鐵、老缶、缶道人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湖州安吉縣

    出生日期:1844年08月01日

    逝世日期:1927年11月29日

    職業(yè):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

    主要成就: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瓜果》《燈下觀書》《姑蘇絲畫圖》等

    人物生平

    2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幼時隨父讀書,后就學于鄰村私塾。10余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戰(zhàn)于浙西,全家避亂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饑饉。后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shù)年。

    同治四年(1865年),中秀才。是年,海上先輩名家任薰與周閑合作,為吳昌碩繪畫像。

    同治八年(1869年),赴杭州,就學于詁經精舍,從名儒俞樾習小學及辭章。編成《樸巢印存》。

    同治十一年(1872年),赴上海,得以認識高邕之。

    光緒六年(1880年),寓吳云(平齋)兩礨軒,以《篆云樓印存》請教,吳云為之刪削,更名為《削觚廬印存》。識吳秋農、金心蘭、顧茶村、胡三橋、方子昕等。與楊峴(見山)結為朋友。

    光緒八年(1882年),居蘇州。友人薦作小吏以維持生計。與虞山沈石友結為朋友。

    光緒九年(1883年),在滬

    展開閱讀全文 ∨

    人物成就

    3

    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瑫紝W顏魯公,繼學鐘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后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吳昌碩篆刻從“浙派”入手,后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影響,善于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刀融于筆,篆刻雄而媚、拙而樸、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漢,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刀法相結合治印。

    吳昌碩在繼承前人沖刀法和切刀法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融諸家之長,在大量的篆刻創(chuàng)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將沖刀和切刀兩種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沖切結合的刀法。這種刀法靈活多變,或沖中帶切,或切中帶沖,甚至切中帶削……這種多變的刀法,把沖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為一體,將書

    展開閱讀全文 ∨

    刊行作品

    4

    《樸巢印存》,施旭臣(浴升)撰序為同治九年,歲在庚午(1870年,時吳昌碩二十七歲),吳瑤華跋。扉頁吳氏自題篆書“樸巢印存”四字,另題“金鐘玉磐山房印學”八字。譜中有先生早年手抄的五言八韻“試帖詩”六首墨跡。共鈐印103方,皆無邊款,線裝二冊,未出版。

    《蒼石齋篆印》,自題日:“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十一歲)甲戌春仲題于蕪園逸光?!?/p>

    《齊云館印譜》,自署“吳俊昌石著。1876年(三十二歲)。

    《篆云軒印存》,1879年(三十六歲)。《鐵函山館印存》,1881年(三十八歲)。

    《削觚廬印存》有二冊、四冊本及一冊本,為平時治印后隨手鈐拓的散頁印稿,故今所見裝訂的佳本,印數(shù)多寡不一,內容亦不盡相同。成書在光緒癸未1883年(四十歲)。有徐康光緒九年(1883)二月題識。

    《元蓋寓廬詩集》,1885年(四十二歲)。

    《缶廬印存》,初集四冊本,扉頁及自記皆木刻版,1889年(四十六歲)。有印63方,附邊款,有

    展開閱讀全文 ∨

    人物評價

    5

    中國網(wǎng)(《吳昌碩》):作為海派后期的大師級人物,吳昌碩是我國近現(xiàn)代書畫藝術上的關鍵人物,他承前啟后,不愧為一代宗師。他的藝術影響了后來的許多畫家,眾多現(xiàn)代繪畫大師或出自其門下,或受其藝術影響。如近代“海派”諸家、“北京畫派”的陳師曾、齊白石等,還有像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等也無不受到吳昌碩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wǎng):(吳昌碩)我國近、現(xiàn)代書畫藝術發(fā)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是我國書畫界劃時代人物。

    畫家齊白石(《白石詩草》):①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縱橫涂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于門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雹谇嗵傺﹤€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吳昌碩為中國畫開辟了一個世紀新風。

    書法家于右任:元明清以來及于民國,風流占斷百名家

    展開閱讀全文 ∨

    后世影響

    6

    吳昌碩,一位中國畫壇上頗具影響力的大師。在傳統(tǒng)文化融合、會通的大背景下,吳昌碩也受到影響,他的最大特點和優(yōu)點也就是通融和超越。雖然時代對于他一生有巨大的推動力,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吳昌碩與傳統(tǒng)文人畫家不同,兼詩、書、畫、印四絕于一身,能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將四絕融會貫通,特別是他以金石入印,入書,入畫,以最傳統(tǒng)的藝術因素和審美理想塑造了嶄新的藝術風格和風氣。吳昌碩不僅實現(xiàn)了讓繪畫體現(xiàn)野逸與高古之氣,還把中國畫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對現(xiàn)代中國繪畫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于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舍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

    展開閱讀全文 ∨

    史籍記載

    7

    《吳昌碩墓志銘》(國學大師陳三立作)

    《吳昌碩年譜》

    親屬成員

    8

    曾祖:芳南,國子監(jiān)生;

    祖:淵,舉人,官海鹽教渝;

    父:辛甲,舉人,截取知縣;

    夫人:章恭人,死寇難。續(xù)娶施恭人,精勤慈儉,能佐先生成其志。繼配夫人施氏;

    子女:育、涵、邁、女一。育殤。涵出為從父后,能記得印與繪事,邁及婦、女并工篆隸,互傳先生一藝以自名;

    孫子:長鄴、瑤華。

    人物軼事

    9

    愛梅也愛狗肉

    勞家是塘棲旺族,勞少麟民國初期曾擔任國務院僉事,后告老還鄉(xiāng),回到塘棲。聽說鎮(zhèn)上一些旺族汪家、姚家、吳家、陸家等與吳昌碩先生多有往來,且有不少大師的書畫墨寶,便也托人向吳求字求畫,哪知大師一聽勞的官場頭銜,偏偏托詞不給,急得他四處探聽先生的脾性嗜好,動起腦筋。

    這年冬末,雪后初晴,吳昌碩先生又像往年一樣,到超山踏雪尋梅。行至超山腳下,見路旁梅林之中有一新搭的草舍,頗為雅致,而且,寒風中除了飄來濃郁的花香外,還別有一股誘人的香味,便不覺停了腳步。這時,只見草舍里踱出一位老者,與吳點頭通姓后,隨即邀他入內小坐。先生見他舉止有禮,談吐不俗,便進去閑談。不一會,那老者說是正巧備有野味,不妨喝上一杯。結果端上來的雖不是什么野味,卻是先生最愛吃的狗肉。于是乎,兩人邊飲邊吃邊談,很是投機。

    兩年后勞少麟做壽,前來祝賀的親友們發(fā)現(xiàn),廳堂上已經掛出不少吳昌碩的字畫佳作。

    感悟親情

    吳昌碩初配夫人姓章,新婚不

    展開閱讀全文 ∨

    后世紀念

    10

    吳昌碩紀念館

    吳昌碩紀念館,1995年9月12日建成開館。坐落于上海浦東川沙鎮(zhèn)附近華夏文化公園,占地6畝,按原上海山西北路吉慶里12號吳昌碩故居式樣建造,為二層石庫門建筑,辟有“藝術生平”、“作品陳列”、“臥室”、“畫室”、“海上畫派”5個廳室。建館后,經常輪換陳列吳昌碩書畫篆刻作品和有關生平活動史料,以及吳昌碩的藝術創(chuàng)作用品、生活用具等,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還多次舉辦中、日、韓三國書畫篆刻交流活動。

    浙江吳昌碩故居

    吳昌碩故居,地處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鄣吳鎮(zhèn)鄣吳村上街。故居是座四合院式的深宅大院,原有主樓、東、西側廳、倒廳和“狀元橋”、半月池等建筑,總占地約2500平米。吳昌碩在此度過了二十二個春秋。

    吳昌碩墓

    吳昌碩墓,位于杭州市余杭區(qū)超山大明堂外西側200米山坡上,198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高2米、直徑3米。墓碑刻“安吉吳昌碩先生墓”八字。高1.4米,寬0.65米。系諸樂三補書。墓

    展開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