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葉君健
別名:馬耳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北省紅安縣
出生日期:1914
逝世日期:1999.1.5
職業(yè):翻譯家,兒童文學家
畢業(yè)院校:武漢大學
主要成就:1949年歸國,歷任輔仁大學教授,文化部外聯(lián)局編譯處處長
代表作品:《土地三部曲》,《寂靜的群山三部曲》
簡介
葉君?。?914~1999),中國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筆名馬耳。湖北紅安人。1999年1月5日,逝世,享年85歲。妻子苑茵也是一名英語翻譯家。
1933年到武漢大學攻讀外國文學,課余開始創(chuàng)作。1937年出版用世界語寫作的短篇小說集《被遺忘的人》。大學畢業(yè)后赴日本,教授英語、世界語。抗戰(zhàn)開始后在武漢從事抗戰(zhàn)文藝活動。后到香港,任英文版刊物《中國作家》主編,還將當時中國抗戰(zhàn)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譯成外文在國外發(fā)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到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任教。1944年去英國宣傳中國人民抗日事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歐洲文學,用英文寫成長篇小說《山村》,描寫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山村中的農(nóng)民帶著陌生和惶惑心理卷入革命浪潮,還寫了《它們飛向遠方》和短篇小說集《無知的和被遺忘的》。
1949年秋回國,又投身于宣傳家的事業(yè),在對外文委工作,長期主編英文刊物《中國文學》。50年代
創(chuàng)作
葉君健是著名的小說家、文學翻譯家和兒童文學作家,又是長期從事對外宣傳工作的宣傳家。
1914年,葉君健生于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的一個小山村里。童年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2年,葉君健考入武漢大學,攻讀外國文學。從1933年到1936年,他陸續(xù)用世界語寫了13篇短篇小說,包括《歲暮》、《王得勝從軍記》等,于1937年結(jié)集為《被遺忘的人們》出版,署名馬耳。
這些小說描寫的是舊中國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中的一些平凡而渺小的人物,如染上賭博習慣的長工,失業(yè)回鄉(xiāng)的店員,到處流浪的江湖藝人等。世界語這種文字,在當時是世界上一些被壓迫的弱小民族文學交流的有效工具。這些弱小國家的知識分子將自己的作品譯為世界語,傳達出自己民族的呼聲。葉君健選擇了世界語作為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工具,也是想要把中國這個當時被遺忘、被欺凌的民族的聲音,傳達到世界人民中間去。
《被遺忘的人們》在國際世界語文學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它被國際世界語領(lǐng)導人拉
人物小說
著有長篇小說《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寂靜的群山三部曲》(《山村》、《曠野》、《遠程》),散文集《兩京散記》,文集《西樓集》,短篇小說集《葉君健小說選》、《葉君健童話故事集》等。另外譯著《安徒生童話全集》等。他的《安徒生童話》前記,被選入上海九年級語文課本第四單元:步入書林第十四課和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第六單元第27課《皇帝的新裝》。
人物評價
《安徒生童話》現(xiàn)有80多種文字的譯本,丹麥報紙有評論認為中文譯本是最好的。文中認為“只有中國的譯本把他當做一個偉大作家和詩人來介紹給讀者,保持了作者的詩情、幽默感和生動活潑的形象化語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譯本。”為此,丹麥女王曾隆重授給葉君健“丹麥國旗勛章”,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話》眾多譯者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也是安徒生與葉君健作為作者與譯者,因一部作品先后獲得同樣勛章的唯一先例。
葉君健一生共為世人留下500多萬字的創(chuàng)作作品和300多萬字的文學翻譯作品,其中由他翻譯的《安徒生童話全集》,已成為中國幾代讀者寶貴的精神財富。他還創(chuàng)辦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對外文學刊物《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