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高鴻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陜西涇陽
出生日期:1918年6月26日
逝世日期:2013年6月14日
職業(yè):化學家、教育家
畢業(yè)院校:中央大學化學系
主要成就:我國近代儀器分析學科奠基人之一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終身教授
代表作品:《極譜電流理論》、《儀器分析》等
個人經(jīng)歷
高鴻教授是我國分析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之一,是我國近代儀器分析的奠基人,是在國內(nèi)外享有崇高聲譽的著名分析化學家和教育家。
高先生早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化學系,后赴美國留學,1947年在伊利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48年回國,先后在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和西北大學任教,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的首批博士生指導教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是第一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首批資深院士光榮稱號?,F(xiàn)為南京大學和西北大學教授,分析科學研究所所長,兼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
個人履歷
高鴻1918年出生在陜西涇陽縣。高鴻的父親高季維,參加過辛亥革命,曾在于右任先生領導下工作。后來,高季維被革命軍委任為乾縣縣長,赴任途中遭遇敵人伏擊。父親意外離世時,高鴻還不滿一歲,自此與母親相依為命。高鴻的童年時代,陜西關中地區(qū)戰(zhàn)亂頻起,饑荒、蝗災、霍亂等災禍不斷。高鴻回憶童年生活時,曾提到1927年10月經(jīng)歷的一場戰(zhàn)爭。當時,馮玉祥部隊圍困涇陽一個月,人稱“一軍圍城”,城外的另一支軍隊伺機進入城內(nèi),兩軍肉搏。那時,高鴻和母親已經(jīng)搬進縣城,兩軍的主戰(zhàn)場就在母子倆租住的房子附近,肉眼所見之處,血肉橫飛、遍地尸體。
雖然所處環(huán)境如此艱難,但在慈母的呵護下,高鴻順利讀完小學,升入中學。高鴻15歲那年,母親也積勞成疾,撒手人寰,臨終前將他托付給了堂叔。母親去世后,高鴻跟隨堂叔一家到了南京。此后,他先后在南京、揚州、西安等地讀中學。1938年,高鴻考入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1943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
人物生平
高先生把一生獻給科學教育事業(yè),他善于運用唯物辯證法來預見分析化學的發(fā)展趨勢,用矛盾論的觀點分析科研中的問題。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要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一切成就來解決分析化學提出的難題。認為分析化學將是一門邊沿學科,未來的分析化學應有堅實的數(shù)學、物理學和電子學基礎知識。根據(jù)這種認識,在他擔任南京大學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期間,就選派年輕教師進修數(shù)學與電子學,這些措施對南京大學分析化學專業(yè)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高先生在1962年國家科學規(guī)劃會議上以及以后在北京、上海、西寧、長春、西安、蘭州、福州、武漢、烏魯木齊等20多個城市發(fā)表了他對分析化學發(fā)展趨勢的觀點與看法。他曾預言,分析化學與統(tǒng)計學、數(shù)學密切結合的年代就要來臨。這些講話對中國分析化學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分析化學的發(fā)展歷史,也完全證實了高先生的預言。
個人成就
5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急需分析化學人才,急需儀器分析方面的教材,為適應國家建設需要,高先生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儀器分析》教科書,該書培育了幾代人,現(xiàn)在中國年齡在50歲以上的化學界同仁幾乎人人都讀過這本書。這本書在國內(nèi)發(fā)揮了作用,對臺灣同行也產(chǎn)生了影響。1988年5月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學者李遠哲博士說,50年代大陸出版的圖書在臺灣禁止出售,他在日本買到一本高鴻教授的《儀器分析》,書中利用市電中線和地線間殘存的電壓作為電導滴定的交流電源,對他很有啟發(fā),因而李遠哲稱高鴻教授為老師?!秲x器分析》分別于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和1986年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第三版獲得1992年第二屆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全國優(yōu)秀獎。
高鴻教授從事化學教育工作60年,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誨人不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了中國的科學教育事業(yè)。國家教育部1990年贈給他的石刻上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