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周策縱
外文名:Zhou Cezong
國籍:中國衡陽
民族:漢
出生地:衡陽市祁東縣
出生日期:1916年1月7日
逝世日期:2007年5月7日
職業(yè):國際歷史學家、紅學家
畢業(yè)院校:密歇根大學
主要成就:國際紅樓夢研究會主席 國際中國現(xiàn)代文學討論會主席
代表作品:《五四運動史》《破斧新詁一一詩經(jīng)研究之一》,《中國浪漫文學探源》,《海燕》
政黨:中國國民黨
人物簡介
周策縱(1916.1.7~2007.5.7)衡永郴桂道祁陽縣大云市竹山灣(今衡陽市祁東縣雙橋鎮(zhèn)竹山村)人。國際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紅學家及詩人。1948年赴美密西根大學深造,獲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先后擔任哈佛大學研究員及榮譽研究員,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系、文學系及東亞語言文學終身教授,美國丹福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客座教授,國際中國現(xiàn)代文學討論會主席。1980年6月起,曾主持召開一至五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著有多部論著和詩詞集,十分暢銷。2007年5月,因病在美國舊金山阿巴尼家中逝世。
周策縱為周鵬翥、聆字琴的長子。中學時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畢業(yè)后,曾任重慶市政府編審、國民政府主席侍從室編審,為蔣介石起草了一些文稿。1948年辭職,赴美國留學,開始潛心研究中國五四運動歷史,獲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由論文擴寫而成的55萬字的《五四運動史》,1960年由哈佛大學出版
生平經(jīng)歷
周策縱(1916~2007),國際著名紅學家和歷史學家。
1916年出生于衡永郴桂道祁陽縣(今衡陽市祁東縣)農村一個讀書人家庭。其父參加過武昌起義,對子女教育注重用傳統(tǒng)文化施教。父親周鵬翥生前是詩人、書法家,行俠仗義,望重一時,舊學深厚而思想維新,以至于傾家襄助辛亥革命。周策縱先生幼承庭訓,兼長新舊學,與弟周策橫皆長于書藝詩文。
9歲入新武小學讀書,后入衡陽市五中、岳云中學,受到北京大學畢業(yè)的有革新思想的教師的影響,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活動。
入長沙一中后,他在國文、歷史、地理和書法、寫作方面的才能逐漸顯露出來,與毛澤東為相差十五年的校友。該校主編的校刊《長高學生》四字,就出自周策縱的手筆。
高中畢業(yè)后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未入學。改入中央政治大學行政系。
1942年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畢業(yè),任重慶市政府編審、國民政府主席侍從室編審,為蔣介石起草了一些文稿。
1942年,周策縱于中央政治大學行政系畢業(yè)后,曾先后
任職經(jīng)歷
重慶《新認識》月刊總編輯(1942-1944)
重慶市政府專員秘書兼編審室主任(1943-1944)
《市政月刊》總編輯(1943-1944)
重慶行政學院教育長(1944)
《新評論》雜志主編(1945)
國民政府主席侍從編審(1945-1947)
哈佛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1954)
密西根大學副研究員(1955)
哈佛大學研究員(1956-1960)、榮譽研究員(1961-1962)
哥倫比亞大學榮譽研究員(1957-1960)
威斯康辛大學客座講師(1963)、副教授(1964-1965)、教授(1966-1994)(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兼歷史系教授)、東亞語言文學系系主任(1973-1979)、威斯康辛大學榮休教授(1994)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1981-1982)
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1987-1988)
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1989)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教授(1991)
人物榮譽
(中國)政府榮譽獎章(1946)
(美國)福特基金會學術獎(1956-1957)
(美國)卡內琪基金會學術獎(1959-1960)
(美國)古根漢學術獎(1966-1967)
(美國)科學院學術獎(1982)
(美國)現(xiàn)代語學會、亞洲學會會員
(新加坡)新社名譽會長
人物作品
Election,Initiative,ReferendumandRecall:CharterProvisionsinMichiganHomeRuleCities。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InstituteofPublicAdministration,1958。
TheMayFourthMovement:IntellectualRevolutioninModernChina。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0
ResearchGuidetoTheMayFourthMovement。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3。
Wen-lin:StudiesintheChineseHumanities,ed,vol。1。Madison:DepartmentofEastAsianLanguage
文學作品翻譯
《西詩譯萃》(中譯英、美、德、法、俄、希臘、羅馬等國詩一百五十首,部分發(fā)表于紐約《海外論壇》、新加坡《南洋商報》、臺北《聯(lián)合報》、《中國時報》、香港《文藝》等報刊)(1948-1950年稿)
《螢》(中譯泰戈爾詩集)。臺北:晨鐘出版社,1971年。
《失群的鳥》(中譯泰戈爾詩集)。臺北:晨鐘出版社,1971年。
《奧德賽》(中譯荷馬詩集,譯完前三卷,部分發(fā)表于香港《大學生活》及新加坡《南洋商報》(1972年稿)
單篇論文、講演及訪談
1948年5月出國以前,論文及紀錄稿八十多篇,分別刊載于國內報紙及書刊。
1948年出國以後,論文、講演及訪談一百六十多篇(內英文三十多篇),分別刊載于美國、香港、臺北、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法國、中國大陸等國家和地區(qū)報紙及書刊。
新詩及舊體詩詞
自三十年代至現(xiàn)在國內外發(fā)表新詩及舊體詩詞共三百多首。
學術成就
其巨作《TheMayFourthMovement:IntellectualRevolutioninModernChina》(五四運動史),1960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以英文出版,為第一步全面深入對五四運動描述分析的英文著作,為西方對中國五四運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其影響甚大,再版達七次之多。
然而,其文中對五四運動中的文化啟蒙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駁以及對國共兩黨的反應的客觀描述與分析使得此書在他校友毛澤東的中國大陸和他前上司蔣介石的中國臺灣被視為禁書不得發(fā)行。臺灣直到1972年才獲準其中譯本發(fā)行,大陸則在1996年才對本書解禁。
周策縱先生在研究紅樓夢上亦有很高造詣。1980年6月,他在威斯康辛州首府主持召開了首屆國際《紅樓夢》學術研討會,并任會議召集人和大會主席。此后,還促成了在哈爾濱、揚州、臺北和北京舉行了二、三、四、五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為研究和宣傳《紅樓夢》作出了貢獻。他還是國際中國
代表作品
著有《玉璽·婚姻·紅樓夢――曹雪芹家世政治關系溯源》、《論紅樓夢研究的基本態(tài)度》、《紅樓夢案》等系列紅學論文和《破斧新詁――詩經(jīng)研究之一》、《中國浪漫文學探源》等古典文學研究論文,出版了新詩集《海燕》,翻譯了泰戈爾的《螢》、《失群的鳥》等作品。
個人榮譽
周策縱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方語言和歷史系終身教授,曾獲美國福特基金會學術獎、美國卡耐基基金會學術獎、美國古根漢學術獎、美國科學院學術獎等。
社會貢獻
妙解“紅樓”難題
著名美籍華人學者、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周策縱的漢學研究范圍廣涉歷史、政治、文化、藝術、文學,其中以文學成就最大,而在文學領域,首屈一指并享譽海內外的,要數(shù)《紅樓夢》研究。
周策縱多年潛心于《紅樓夢》研究,所發(fā)之論,不管是一般考證或者是理論分析,均言之有理,鑿鑿有據(jù)。它充分體現(xiàn)了一位博學多識學者的識見與深層次的思考,俾利于讀者跳出小說本身的框架,對人生、社會、世界作深入的體會與思索,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與理解小說之蘊涵。茲舉數(shù)例。
“雪芹”、“夢阮”的由來
周策縱認為,曹雪芹名“沾”,意味著“沾”了甘霖雨露之惠,也可能有“沾”了“皇恩”或“天恩祖德”之意。
至于“雪芹”是從“芹圃”、“泮水”、“采芹”演化而來。雪芹的父輩希望他中科舉、得功名,雨露或泉水“?”溉“芹圃”、“采芹”游泮得功名,也可說是“沾”了天恩。而用“圃”作字是從“甫”轉變而來。
周策縱指出,曹雪芹由“芹圃”取號“雪芹”,來源于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