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鄭德坤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福建廈門
出生日期:1907
逝世日期:2001
職業(yè):考古學家
畢業(yè)院校:燕京大學
人物生平
1907年5月6日出生于福建廈門的鼓浪嶼。1926年考入燕京大學。最初念醫(yī)預,后進入中文系,師從顧頡剛、容庚等名師。1930年燕大畢業(yè),次年得研究院碩士,留任哈佛燕京學社研究員,從事研究校讀《山海經(jīng)》和《水經(jīng)注》,并研習古物鑒賞。1934年與同為燕大畢業(yè)的黃文宗女士結(jié)為伉儷,赴廈門大學任教。1936年受哈佛燕京學社委派赴四川,在華西協(xié)和大學任教,并主持大學博物館。后著有《四川史前考古》一書,在劍橋大學出版。被日本考古學家水野清一教授譽為“四川考古學之父”。
1938年鄭德坤來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及博物館管理,1941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回華西協(xié)和任教兼博物館館長。1947年赴英倫在劍橋、牛津和倫敦三所大學輪流講學一年。1948年路經(jīng)香港,本打算入川,因當時國內(nèi)政局動蕩而未能成行。1951年受邀再次來到劍橋大學任教,這次一下就呆了二十三年,直到1974年67歲時在劍橋退休。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卓
人物成就
鄭德坤是我國著名的水經(jīng)注研究專家。早在三十年代之初,洪業(yè)(煨蓮)在燕京大學籌組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鄭德坤就是成員之一。他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就用所謂“中國字庋擷法”編成了《水經(jīng)注引得》一書,并在卷首撰寫長篇序言,在當時北平的哈佛燕京學社出版。他于1951年從香港到英國劍橋大學講學,臨行曾將他歷年所撰《水經(jīng)注》著述的稿本多種,交與吳天任收藏,其中《水經(jīng)注引書考》和《水經(jīng)注故事鈔》二種,經(jīng)吳氏整理后于一九七四年在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前者考證酈注所引書目,共四百三十六種,其中今存者九十一種,輯存者一百四十九種,引存者一百二十七種,亡佚者六十九種。各書或存或佚,均經(jīng)鄭氏考證其著述流略、作者、卷帙等。卷首有鄭氏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在廈門執(zhí)教時所作序言。后者系鈔錄《水經(jīng)注》中記載的各類故事,計分神仙鬼怪、帝王傳說、名人故事、戰(zhàn)爭故事、動物故事、靈驗感應、義俠孝弟、異族故事、佛教傳說、祈雨
主要著作
《廈大校址考》
《中國考古和藝術導論課程綱要》
《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民族與文化》
《中國明器圖錄》(廈門大學文學院1935年11月???/p>
《水經(jīng)注引得》
《四川古代文化史》
《中國考古學大系》
《中華民族文化史論》
《中國歷史地理論文集》
《中國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陶瓷論文集》
《中國之敦煌研究》
《史前史綱要》
《中國文化人類學》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四川陶器入門》(英文版,華西協(xié)和大學博物館1945年油印本)
《美術大辭典》(鄭德坤等編譯,[臺灣]藝術家出版社1988年版)
《鄭德坤古史論集選》(商務印書館2007年11月出版,該論文集的編輯工作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負責,所選的內(nèi)容包括:水經(jīng)注研究、歷史地理與民族、史前考古、文物藝術研究。)
論文:
《山海經(jīng)》及其神話1932年
層化的河水流域地名及其解釋《燕京學報》第11期,1932年6月
水經(jīng)注版本考《燕京學報》第15期,1934年6月
悼念文章
鄭德坤教授于4月6日離開人間了。這不僅是我喪失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良師,同時這也是中國考古界的一大損失。從1986年先生因病退休,初期在家休養(yǎng)練字,閑耍麻雀以鍛練腦筋。九十年代以后先生顯得沉默寡言。我們會晤間雖相對無言,然而先生慈祥和藹的目光依舊。十多年來先生以其堅強的意志力與病魔作戰(zhàn),最后還是撒手離我們而去,能不令人愴惻?
4月1日我遠赴四川成都考古考察,離港前探候先生。先生尚張眼回應我的呼喚。我撫摸先生的手足話別,內(nèi)心只想著但愿人長久。不意這一別竟成永別。4月9日傳來先生逝世的消息,其時我已轉(zhuǎn)到杭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nèi),一時想到今后人天永隔,連先生慈祥和藹的目光亦無緣再會,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鄭德坤教授是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后,有少數(shù)幾位從國外留學回國的中國學者,拿起鋤頭從事田野考古工作。李濟、梁思永、裴文中、夏鼐、吳金鼎、馮漢驥等先生,還有鄭德坤教授,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