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吳金鼎簡介

    吳金鼎

    更新時間:2019-06-03 14:57

    吳金鼎(1901—1948) 字禹銘。山東省安丘縣萬戈莊人。幼年家貧,由外祖母供應上學,先后就讀于安丘德育中學、濰縣廣文中學(今濰坊二中)和齊魯大學。1926年考入清華學校 (清華大學前身)國學研究院攻讀人類學專業(yè)。1930年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任職。其間,參加了河南安陽殷墟、山東章丘城子崖、安陽后崗等著名遺址的發(fā)掘。1933年赴英國留學,1937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后在云南、四川從事考古發(fā)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任齊魯大學訓導長、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主任和圖書館主任等職。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吳金鼎

    別名:字禹銘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中國山東省安丘市萬戈莊

    出生日期:1901年

    逝世日期:1948年

    職業(yè):學者

    畢業(yè)院校:齊魯大學

    主要成就:是山東龍山黑陶文化的發(fā)現(xiàn)者。

    簡介

    2

    吳金鼎著名考古學家,安丘縣宋官疃鄉(xiāng)萬戈莊人。早年畢業(yè)于齊魯大學,繼入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攻讀人類學專業(yè),愛上考古工作。后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任職,攻讀考古學。其間,參加了河南安陽殷墟、山東章丘城子崖、安陽后崗等著名歷史遺址的發(fā)掘。1933年赴英國留學,1937年獲博士學位?;貒笙群笤谠颇稀⑺拇◤氖驴脊虐l(fā)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任齊魯大學訓導長、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主任和圖書館主任等職。

    1928年3月至1929年10月,他對山東章丘縣龍山鎮(zhèn)2.5公里處的城子崖文化遺址發(fā)生了興趣,曾6次前往考察,經(jīng)發(fā)掘、研究,命名為“龍山文化”。這一發(fā)掘與命名,在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1930年至1931年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員,他與李濟、董作賓、梁思永、郭寶鈞等人撰寫并發(fā)表了田野考古報告集《城子崖》,揭開了中國遠古文化根源之謎。以大量的資料證明中國遠古文化源于

    展開閱讀全文 ∨

    生平經(jīng)歷

    3

    吳金鼎一生簡介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生。字禹銘,山東安邱人。早年畢業(yè)于山東齊魯大學文理學院歷史政治系。

    1926年——考進北京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成為第2屆36名學生之一,師從任職講師的李濟博士。專題研究題目為《中國人種考》。

    1927年——完成國學研究院的課程,但未取得畢業(yè)證書。同年,返回母校齊魯大學任助教,并開始在山東進行考古的實地考查工作。

    1928年——3月24日及4月4日兩次前往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zhèn)作調查,先后發(fā)現(xiàn)五銖石范及新石器時代遺址及遺物。

    1929年——7月31日王8月1日、8月12日至16日、9月28日及10月9日曾先后4次再次前往調查龍山鎮(zhèn)城子崖的“龍山文化”遺存。同年,獲聘任為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吏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助理員(1929一33),考古組主任為其師李濟博士。

    1930年——在《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1本上發(fā)表《平陵訪古記》一文,記錄了1928—29年間,

    展開閱讀全文 ∨

    考古經(jīng)歷

    4

    吳金鼎是山東龍山黑陶文化的發(fā)現(xiàn)者。1928年他在山東省章邱縣進行調查時,在龍山鎮(zhèn)以東武原河畔稱為“城子崖”的臺地上,發(fā)現(xiàn)了這個遺址,知道它自成一文化系統(tǒng),與中原及西北的彩陶文化是不同的。1930至1931年史語所便請吳先生和考古組主任李濟先生等人,一同去進行兩次的發(fā)掘,這兩次的收獲,后來由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永、吳金鼎、郭寶鈞及劉嶼霞編著了考古報告集《城子崖》。城子崖遺址上層為東周時代遺址,下層是首次發(fā)現(xiàn)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最初稱為(黑陶文化),后來該遺址被命名為(龍山文化),現(xiàn)專稱(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的發(fā)掘,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開創(chuàng)性意義,對于認識和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重大推動作用。吳金鼎與梁思永同到安陽參加殷墟第四次發(fā)掘。最初他們同在小屯工作,為了發(fā)展更美麗的遠景,他們于四月離開小屯,分別向東西尋找他們的理想地點。梁思永向東選擇了后岡

    展開閱讀全文 ∨

    成就貢獻

    5

    吳金鼎一生中有著作《山東人體質之研究》、《平陵訪古記》、《摘記小屯逸西之三處小發(fā)掘》、《高井臺子三種陶業(yè)概論》、《城子崖——山東歷城縣龍山鎮(zhèn)之黑陶文化遺址》、《云南蒼洱境考古報告》、《中國史前陶器》等等,其中1928-1929年的平陵考古可以說是吳金鼎田野考古的起點,此后他從1930年開始加入史語所工作,到1948年其不幸因病逝世的這十幾年時間內(nèi),他的考古足跡遍及山東、河南、云南、和四川各省,他的主要貢獻在于對中國新石器文化研究方面的,主要有三大范疇:1、對龍山遺址的發(fā)現(xiàn)及城子崖的發(fā)掘;2、對中國史前陶器的認識和評價;3、對中國西南地區(qū)的考古開拓。

    1、龍山文化的發(fā)現(xiàn)及城子崖的發(fā)掘 一提到龍山文化,便能想到黑陶文化,他是吳金鼎先生在1928年于山東省章邱縣進行調查時,發(fā)現(xiàn)這個遺址。隨后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永、吳金鼎、郭寶鈞及劉嶼霞對城子崖進行了發(fā)掘,并編著了考古報告集《城子崖》。此書雖是

    展開閱讀全文 ∨

    考古評價

    6

    其主要著作有:用英文寫成的《山東人體質之研究》(1931)和《中國史前的陶器》(1933),以及與他人合寫的《城子崖》(1934)和《云南蒼洱境考古報告》(1941)。《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有他的事跡介紹,稱他是最有成就的現(xiàn)代考古學家之一。他沒有后代,留給人們的只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