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高清免费毛片|久久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91免费在线|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 <abbr id="gugae"></abbr><menu id="gugae"><acronym id="gugae"></acronym></menu>
  • <dl id="gugae"><small id="gugae"></small></dl>
  • 當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安徽省名人 > 合肥市名人 > 廬江縣名人 > 吳長慶簡介

    吳長慶

    (清代將領)
    更新時間:2019-05-01 21:46

    吳長慶(1829—1884年),字筱軒,安徽省廬江縣南鄉(xiāng)沙湖山人。父吳廷香,由優(yōu)貢就選教職。其子吳保初,與陳三立、譚嗣同、丁惠康贊同維新,被人稱為“清末四公子”。

    目錄

    基本資料

    1

    中文名:吳長慶

    別名:字筱軒

    國籍:中國清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廬江縣南鄉(xiāng)沙湖山

    出生日期:1829年

    逝世日期:1884年

    職業(yè):將領

    主要成就:平定太平天國叛亂;參與平定捻軍的作戰(zhàn)

    謚號:武壯

    平太平軍

    2

    太平軍轉戰(zhàn)安徽,吳廷香創(chuàng)辦團練,對抗太平軍。咸豐四年(1854年),戰(zhàn)死廬江,清廷諭旨賜恤,賞云騎尉世職。五年,吳長慶襲職,安徽巡撫福濟委其統(tǒng)領舒城、廬江團練。吳長慶痛父殉難,誓與太平軍為敵,不共戴天。

    八月,會合諸軍攻克太平軍要地桃溪鎮(zhèn),擊退上派太平軍援軍,毀太平軍30余壘,升守備。十一月,安徽巡撫翁同書令其創(chuàng)辦合肥東鄉(xiāng)團練,以保合肥。翁同書因其護城效力,賞戴藍翎。大敗太平軍英王陳玉成于華子崗,功加都司銜,賞換花翎。

    咸豐十一年,奉兩江總督曾國藩令,收復廬江,攻占三河。曾國藩即令其以所部500人,創(chuàng)立淮軍慶字營。并親手書寫“忠孝堅定,不可撓折”八個大字,贊其“忠孝”,以勵慶軍將士。不久江蘇郡縣被太平軍攻占。曾國藩令其隨福建延建邵道李鴻章赴援上海。吳長慶首戰(zhàn)虹橋取勝,次克柘林、奉賢、南匯、川沙、金山,擊退寶山太平軍強悍援軍。戰(zhàn)后敘功,以游擊留江蘇補用。

    同治元年(1862年),江蘇巡撫李鴻章令其回

    展開閱讀全文 ∨

    轉戰(zhàn)平捻

    3

    太平軍基本平定后,捻軍復起。吳長慶率馬步隊11營隨李鴻章前往鎮(zhèn)壓,進剿于河南內黃、滑縣、浚縣、山東臨邑、德州、直隸寧津間。同治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捻軍張宗禹部轉戰(zhàn)至宿遷埠子鎮(zhèn)一帶,吳長慶與總兵王占魁、況文榜各率所部,夜襲捻軍營壘,斬獲捻軍70余名。五月一日黎明,復由舊河堤內外分路夾擊,斃捻軍甚眾。同治六年四月十一日,東捻軍轉戰(zhàn)至應山縣境,伏擊清總兵楊鼎勛部,吳長慶率隊往援,殊死戰(zhàn)斗,將東捻軍擊退。同治七年五月四日,西捻軍突破李鴻章運河、減河之守,轉戰(zhàn)陽信、海豐等地,向南轉移。吳長慶飛赴吳橋攔截,狂殺捻眾,致使西捻軍遭受巨大損失。東、西捻軍殄除凈盡后,清廷賞吳長慶穿黃馬褂,換瑚敦巴圖魯名號,并正一品封典。時曾國藩再督兩江,以宿遷、徐海地處沖要,民俗強悍,常有發(fā)難,需良將鎮(zhèn)守,乃疏準吳長慶率所部防守徐州。

    同治八年,潘鼎新軍因爭糧餉發(fā)生嘩變。水陸兩路數千人,蔽河而南。曾國藩令吳長慶前往查辦。嘩變士卒

    展開閱讀全文 ∨

    督防東南

    4

    同治十三年,日本在臺灣尋端肇釁,清廷令其添募慶字4營,筑江陰、江寧炮臺,加強長江防務。時六合鄉(xiāng)民,因漕糧負擔沉重,聚眾嘩訴,沈葆楨令吳長慶速往處理。他只身乘單騎,一夕至城下,將主謀誘至,許其不死,然后好言說服,立散其眾。吳長慶以為,“江寧漕糧之重,同于蘇、松二府,而六合與賊(太平軍)相抗最久,被害亦最酷,今二府減漕糧五十四萬,而江寧如故,富者且為能納,則貧者流亡日多……宜奏請減之?!鄙蜉針E深感言之有理,因有請減江寧五屬漕糧之奏。

    光緒元年(1875年),敘功授直隸正定鎮(zhèn)總兵,沈葆楨疏請留防江南,從緩赴任,清廷如所請行。光緒二年,寧國府(今宣城地區(qū))天主教徒白會清、黃之紳、楊琴錫等,以教會之名,陵暴鄉(xiāng)里,誘匿少婦,恣其淫虐,激起民眾憤慨。鄉(xiāng)民萬人,奮呼云集,用木棍將黃之紳、楊琴錫打死,放火燒毀教堂,白會清僅以身免。他挑動西洋教士構訟,為黃、楊二人報仇雪恨,衙門到處抓人,民眾疑懼不安,沈葆楨又遣吳

    展開閱讀全文 ∨

    平亂朝鮮

    5

    光緒八年,朝鮮禁軍叛亂,進犯王宮,殺戮大臣,王妃失蹤,并火燒日本使館,殺害使館人員,日發(fā)兵干預。中國駐日使節(jié)黎庶昌電告北洋大臣張樹聲,遣兵輪3艘前往按治。但所派兵輪駛抵仁川停在日輪后部,士氣沮喪不能濟事。清廷聞奏,即令吳長慶率兵輪前往。七月,軍抵南陽府。日使挾兵前來談判,因條件苛求,談判不成,憤憤而去。吳長慶當機立斷,先占王宮,日使悔,乃就盟。慶軍入王宮時,其為首分子朝鮮王父大院君李昰應正在造兵聚黨,擴大事態(tài)。吳長慶將其誘至,筆談及暮,力勸不聽,即揮隊將其擁赴南???,安置在登瀛洲船上,送往天津。第二天擊散亂黨,迎復王妃,將事態(tài)平息。清廷以吳長慶功最,賞三等輕車都尉,留鎮(zhèn)漢城。吳長慶駐朝2年,組織朝鮮人民修道路,筑橋梁,救災恤喪,示以恩信。回國時,朝鮮人民作歌相送。

    光緒十年四月,吳長慶奉命移防金州,閏五月病逝。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疏請優(yōu)恤,付史館立傳,準于立功地方,建專祠,謚武壯,以其次子吳保

    展開閱讀全文 ∨